少年故事:
盡管林則徐家境寒苦,但是林賓日非常重視教育。四歲時,父親林賓日已將他攜入塾中,教以曉字。七歲,已經熟練文體,在當時來說是非常早的事。原因由於林賓日幼時家貧,到十三歲才入書塾,常常被同學嘲笑,為免兒子和自己壹樣命運,教書時便將他攜入塾中,抱在膝上,壹同聽學。
林賓日教學方法不同於壹般教書先生,教育態度暨講究又開明。他不只重追求學問,還註重品格修養;不求死背,不求體罰,循循善誘,讓學生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在他教了五十年書當中,中舉或考上進士的多達數十人,最傑出的還是兒子林則徐,他八九歲時,他在書塾常常以佳作得到獎金,眼見家境依然貧窮,有人曾叫林則徐改業,但林賓日不許,他認為兒子日後必飛黃騰達,名成利就。
林則徐十二歲時,孔廟召童生任佾生,經壹輪選拔之後,林則徐當選任佾生,為祭祀樂舞的人員。
林則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開明的父親教導,還有壹個溫馨的家庭,童年是非常快樂的。鄰居常常聽到林家吃飯時的歡笑聲,探看之下,不過是十多個人津津有味吃著豆腐。後來林家以此事來教誨子孫知足常樂的道理。
河南省永城縣知縣鄭大模有次遇到林則徐,對他文思敏捷留上了心,認為此子必成大器。果然,林則徐十四歲時,就考上秀才,同年,林則徐就與鄭大模之女鄭淑卿訂婚。以當時來說,進士門第出身的鄭家千金下嫁給家境寒苦的林家秀才,是件罕見的事情。
林則徐軼事典故
名字來由
則,學習、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撫徐嗣曾。
元撫,以巡撫徐嗣曾為榜樣的意思。
字少穆,石麟。
壹種說法:據程恩澤《題林?D谷年丈飼鶴圖遺照》詩及註的解釋,林則徐出生那天晚上,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這使他立即聯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類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為是吉兆,因此在給兒子取名“則徐”之余又給字“少穆”,“石麟”。
另壹種說法:他出生時有壹個不尋常的巧合。那天是八月三十,赤日炎炎。林則徐的父親叫林賓日,是個在三家村訓蒙童的窮教書匠,家徒四壁卻潔身自好。林賓日因妻子分娩在即,接生婆也進了門,他自己便去鎮上想買點龍眼等滋補品回家。
正巧,福建巡撫徐嗣曾從鄉下察看災情回衙,,差役鳴鑼喝道,隨從們擁簇在大橋的前後左右。不想半路突然陰雲密布,雷聲隆隆,頃刻間大雨瓢潑如註。徐嗣曾是個體察民情、關心手下的好官,他當即吩咐眾人找地方避雨。可是這兒曠野茫茫,唯見山嶴邊有間破舊小屋,眾人趕忙去檐下暫避。突然,屋內傳出壹陣嬰兒墜地的呱呱啼哭聲,正巧林賓日也在此時趕了回來。他見壹位堂堂二品紅頂花翎大官員居然站立在自己家門口,大吃壹驚,也顧不得滿地水淋淋,匆匆跪拜。徐嗣曾雙手把林陽谷攙扶起來說:“古人雲:‘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妳為大清國生了壹個好子民——說不定將來還是棟梁之材,不能拜、不能拜,本官還應該祝賀妳才是哩!”林賓日見這位巡撫大人和藹可親,全無半點官架子,內心十分感動。
為紀念這次天造地設的奇遇,他興奮地給兒子取名為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則”是“效仿”的意思。因為林賓日知道巡撫徐嗣曾重視知識分子,深得士人的敬仰,故他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夠效仿徐嗣曾,做壹個清官,因此就給剛出生的兒子取了個“則徐”的名字。
改詩深意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年輕時功名未就,跌宕不羈,曾有詠新月詩雲:壹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林則徐讀了,認為女婿詩雖好,但卻小有不妥,於是替他把“必”字改為“況”字。沈葆楨的詩托月言誌,未免自視清高,氣量偏狹。林則徐把它改為“何況清輝滿十分”,詩意迥然不同,成為功名未就時,蓄才積識以備濟世之用,壹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實現治國安邦的宏圖大業;而且對照上下句,詩中隱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深意。壹字之差,反映了翁婿兩人的不同襟懷。
林則徐的手劄
“且彼方大炮遠至五十裏內外,其接仗相隔遠甚。。並非親面,況其放炮之法,與內地,排槍同,壹接連連不斷。我方,僅以小炮,既不能及彼,且放壹炮費必須多輾轉。”
“每壹思之,心肝欲裂。天佑我國家,或當有偉人出現,而珍減此夷。”
這些話摘自林則徐的書信,大意是寫到清軍的炮打不到這些洋人,看不見敵人,敵人的洋炮卻打到我們國家的士兵上,我的心都碎了,我希望老天爺能保佑我們國家,出現個偉人消滅敵人。這封信林則徐給他的朋友之後,告訴他的朋友不要發表,怕影響士氣民心,也更能反映出林則徐對國家前途的憂心和民族未來的期望。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