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這兩句詩的妙處在於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誌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
出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壹首七絕。此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以抒發感憤,寄托慰藉,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
原文如下: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隨風壹作:隨君)
譯文如下: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要經過五溪。
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壹直陪著妳到夜郎以西。
詞句註釋如下:
⑴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官,降職。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職稱為左遷。龍標:古地名,唐朝置縣,屬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懷化黔陽縣。
⑵楊花落盡:壹作“揚州花落”。楊花,柳絮。子規:即杜鵑鳥,又稱布谷鳥,相傳其啼聲哀婉淒切,甚至啼血。
⑶龍標: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壹個人。五溪:壹說是雄溪、滿溪、潕溪、酉溪、辰溪的總稱,在今貴州東部湖南西部。關於五溪所指,尚有爭議。
擴展資料:
此詩首句用比興手法,寫景兼點時令,渲染淒涼哀愁的氣氛。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點明愁的由來。“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君”字壹作“風”。
這裏所謂“夜郎”並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壹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壹);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內容的,值得細細玩味。
詩人為什麽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裏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是由江寧溯江而上的(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面話別,只好把壹片深情托付給千裏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百度百科——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