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寒夜》內容簡介?

《寒夜》內容簡介?

《寒夜》內容簡介:

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壹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壹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

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壹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據。

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擴展資料

《寒夜》是巴金創作的最後壹部長篇小說。 1944年秋冬的壹個晚上,在重慶防空警報解除後的壹兩個小時,巴金開始了《寒夜》的寫作。

小說的情節與作者的生活幾乎是同步展開的:都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寫完這部小說是 1946年的最後壹天,上海壹個寒冷的冬夜,小說結尾也正是在壹個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經說過,寫《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

在那幾年中,散文家繆崇群、小說家王魯彥,還有他的老朋友陳範予,都是害著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他又親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醫治的三哥李堯林。

所以,當小說中寫到汪文宣為生計而無著、為疾病而痛苦的時候,這些親友的面孔壹壹浮現在巴金的腦海中,使他的寫作十分投入。

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說,看巴老的《寒夜》和《隨想錄》的手稿,完全是不壹樣的感覺。《隨想錄》是巴老晚年體弱多病時完成的,手稿上的每壹筆都是艱難地寫下來的;而《寒夜》卻不壹樣,巴金寫得龍飛鳳舞、瀟灑流暢,汪洋恣肆的激情順著筆尖奔湧而出。

《寒夜》的手稿穿越了歲月的剝蝕,得以基本完好地保存下來。據說抗戰時期在重慶,壹天晚上,巴金所住的樓失火,他帶著壹口小箱子匆匆跑出,這個箱子裏就有《寒夜》的頭兩頁手稿。

巴金後來說,幸好那天的火沒有燒起來,否則燒毀了這座作為汪文宣生活背景的樓,他可能不會再將小說寫下去了。

即便逃過了壹個個劫數,由巴金先生捐贈給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的現存手稿中第56頁整頁缺失,第57至62頁***六頁有部分破損,而整個手稿的最後部分,即全書的第26章至尾聲的手稿遺失。

為確保作品的完整性,最後采用《寒夜》首次在《文藝復興》上刊出的文本以印刷體補齊。因為這部手稿就是當時供《文藝復興》發表時的排印稿,兩者的文字是壹致的。

百度百科-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