鼐的讀音:nài,鼐的釋義:大鼎。
鼐(nài),本義大鼎。特指:大鼎、頭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壹鼎。平民百姓無權用鼎。
《唐韻》奴代切《集韻》《韻會》乃代切,音耐。《說文》鼎之絕大者。《廣雅》鼎絕大謂之鼐。《詩·周頌》鼐鼎及鼒。
又《廣韻》奴亥切《集韻》《韻會》《正韻》曩亥切,音乃。義同。
又《集韻》寧鄧切,能去聲。大鼎也。
唯十又五年三月既霸丁亥,王在侲宮,大以厥友守。王饗醴,王呼膳夫召大,以厥友入攼。王召走馬,令取誰三十二匹賜大。大拜,稽首。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朕烈考已伯盂鼎。大其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
說明:周代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士用壹鼎。平民百姓無權用鼎。這些鼎往往形制、花紋相似而大小不同,它們的尺寸依次遞減,排列起來,就是所謂“列鼎”。這套用鼎禮制被稱作“列鼎制度”
西周大鼎:
西周大鼎是西周時期的壹件銅器作品。此鼎平沿外折,深圓腹,有二立耳,三蹄足。器口下飾二道弦紋。
在十五年三月,月相為“既霸”的丁亥日,王在侲宮,大與其僚屬擔負保衛任務。王舉行大饗之禮,王命近臣膳夫召大,命大與其僚屬進入宮內擔負保衛任務。王又召武官走馬,命他取出32匹赤色黑尾的雄馬賜給大。
大拜,叩頭。為答謝和宣揚天子偉大的美意,做了這件紀念其光榮的父親的鼎。大的子孫後代萬年永遠寶用這個鼎。
在十五年三月,月相為“既霸”的丁亥日,王在侲宮,大與其僚屬擔負保衛任務。王舉行大饗之禮,王命近臣膳夫召大,命大與其僚屬進入宮內擔負保衛任務。王又召武官走馬,命他取出32匹赤色黑尾的雄馬賜給大。大拜,叩頭。為答謝和宣揚天子偉大的美意,做了這件紀念其光榮的父親的鼎。大的子孫後代萬年永遠寶用這個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