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煥,字叔晦,定海人。試入太學,始與臨川陸九齡為友,從而學焉。乾道五年舉進士,授余姚尉、揚州教授。召為太學錄,以所躬行者淑諸人,蚤暮延見學者,孜孜誨誘,長貳同僚忌其立異。會充殿試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偉其儀觀,遣內侍問姓名,眾滋忌之。或勸其姑營職,道未可行也,煥曰:"道與職有二乎?"適私試發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言路以為訕己,請黜之,在職才八旬,調高郵軍教授而去。
後充幹辦浙東安撫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帳酒食之需,供給不暇,煥亟言於安撫使鄭汝諧曰:"國有大戚,而臣子宴樂自如,安乎?"汝諧屬煥條奏。充修奉官,移書禦史,請明示喪紀本意,使貴近哀戚之心重,則茇舍菲食自安,不煩彈劾而須索絕矣。於是治並緣為奸者,追償率斂者,支費頓減。
歲旱,常平使分擇官屬振恤,得上虞、余姚二縣,無復流殍。改知婺源,三省類薦書以聞,遂通判舒州。閑居雖病,猶不廢讀書,拳拳然以母老為念、善類雕零為憂。卒,丞相周必大聞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賢揚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煥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茍自恕,常曰晝觀諸妻子,夜蔔諸夢寐,兩者無愧,始可以言學。追贈直華文閣,特謚端憲。
2. 文言文楊秉字叔節翻譯楊秉字叔節,少時繼承父業,兼通《京氏易》,博通書傳,常隱居教授。
年四十余,才接受司空征辟,拜為侍禦史,頻繁出任豫、荊、徐、兗四州刺史,遷任城相。自從擔任刺史、二千石後,計算任職Et期而接受俸祿,多余俸祿不入私門。
故吏攜帶錢百萬贈給他,他閉門不接受。他因廉潔受到稱贊。
桓帝即位,他以通曉《尚書》被征入朝勸講,拜為太中大夫、左中郎將,遷升為侍中、尚書。皇帝當時微服出行,私自住在河南尹梁胤府中。
這天大風將樹拔起,白天昏暗,楊秉藉此上疏勸諫說:“臣聽說祥瑞是因有德而出現,災禍是因事而發生。傳:‘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上天不言語,而是用災異譴告,所以孔子認為迅雷大風必有變動。《詩》雲:‘敬天之威,不敢驅馳。
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規,警戒禁止行人而後行,清潔宮室而後止,若不是郊祭廟祭之事,則鑾旗不隨駕。所以《詩》稱‘自郊徂宮,,《易》說‘王到大廟,致孝享也’。
諸侯去往臣子的家,《春秋》尚且列出告誡,更何況穿著先王天子服而私下出遊!降顏則混亂尊卑,等同威嚴則無序,侍衛守空宮,紱璽委托給宮女仆從,假如發生非同壹般的事變,任章那樣的陰謀,則上負先帝,下後悔也來不及。臣累世受恩,得以充備尚書之位,又以微薄學業,充在講勸之列,蒙受特別的愛重賞識,被It月照耀,恩重命輕,大義促使士去死,不懼怕被摧折,以上是簡略陳述的愚見。”
皇帝沒有接納。楊秉以病為由乞求退職,出為右扶風。
太尉黃瓊對他離開朝廷感到可惜,上書說楊秉勸講宮中,不宜遷外,應留拜光祿大夫。當時大將軍梁冀專權,楊秉聲稱有病。
六年,梁冀被誅後,他才被拜為太仆,遷為太常。延熹三年,白馬令李雲因諫受罪,楊秉為他爭辯而不能成功,並因此被免官,回歸家鄉。
這年冬天,又被征拜為河南尹。此前中常侍單超弟單匡任濟陰太守,因貪汙罪被刺史第五種所彈劾,事情急迫,於是便賄賂刺客任方刺殺兗州從事衛羽。
此事已見《種傳》中。等到任方被逮捕,被囚在洛陽,單匡考慮楊秉會深查此事,便密令任方等越獄逃走。
尚書召楊秉加以責問,楊秉回答說:“《春秋》載不殺黎比而魯因此多盜賊,任方等不法,起因於單匡。刺殺執法之吏,害死奉公之臣,又讓他逃走,寬赦放縱罪犯,首惡大犯,終將成為國家的危害。
請允許用檻車征召單匡考查此事,則奸惡端緒,肯定會馬上得知。”而楊秉竟被罰作勞役,因久旱被赦放出。
此時正遇上El食,太山太守皇甫規等上告說楊秉忠正,不宜長久降職而不用。朝廷下詔公車征楊秉及處士韋著,二人各稱病不來。
有司彈劾楊秉、韋著二人大不敬,請求將他們下交所屬官府治罪。尚書令周景與尚書邊韶奏議:“楊秉儒學侍講,本性謙虛;韋著隱居行義,以退讓為節操。
同征而都不到,的確使側席待士者失望,然而委屈減食,也足以抑制茍且進入之風。明王之世,必有不召之臣,聖朝大度,應用優遊之禮。
可以告訴他們所在的地方官,講解朝廷恩意。如果他們還不來,再仔細議論如何處理他們。”
於是重征,楊秉逭才來到,拜為太常。五年冬,代劉矩為太尉。
此時宦官勢力正盛,品行不端之人及子弟為官,布滿天下,競相貪淫,朝野壹片抱怨之聲。楊秉與司空周景上言:“內外吏職,大多任非其人,自不久前所征,都只拜官而不測試,致使盜竊縱橫恣肆,怨言訴訟不斷出現。
按照舊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掌權,而今他們的子弟賓客布滿職署,有的是年少庸人,擔任守宰之職,上下忿恨,四方怨怒。可遵循舊章,去除貪婪殘暴,堵塞災禍誹謗。
請通告司隸校尉、中二千石、二千石、城門五營校尉、北軍中候,各自檢查所統屬之部,應當斥退罷免的,自己報上來,三府廉察有遣漏的,繼續報上。”皇帝同意了。
於是楊秉條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將燕瑗、青州刺史羊亮、遼東太守孫誼等五十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肅然起敬。當時郡國之中計吏多留下拜為郎,楊秉上言說在三署中見郎七百多人,財物空虛,白拿俸祿者多,而不良守相,想藉封國為池,助長汙穢之行。
應斷絕拜計吏為郎,以堵塞覬覦之端。從此到桓帝世終,計吏沒有再被留拜的。
七年,皇帝南巡園陵,特地韶命楊秉跟從。南陽太守張彪與皇帝未即位時有舊恩,以皇帝車駕將至,藉著調發之機,將許多物資私自留給自己。
楊秉聽說後,寫信痛責荊州刺史,並將此事轉告公府。行至南陽,皇帝左右之人都接受了賄賂,因而仍有韶書拜授許多官職。
楊秉又上疏勸諫說:“臣聽說先王建國,順應上天而建立官制。太微聚星,名為郎位,入朝奉命守衛,出朝則治理百姓。
臯陶告誡虞,在於授官與人。不久前在道路之中拜授官職,皇恩加給小人,爵位因賄賂而成,風化由此敗壞。
所以俗夫巷議,白駒遠逝,穆穆清朝,遠近無人來觀。應割舍不忍之恩,以斷絕追求欲望之路。”
於是皇帝停止了詔授。當時中常侍侯覽弟侯參任益州刺史,多次犯有貪汙罪,在州中施行暴虐。
第二年,楊秉彈劾侯參,檻車征他到廷尉獄。侯參惶恐,在道上自殺。
楊秉因而上奏侯覽及中常侍具瑗說:“臣考查舊典,宦豎之官,本來是在傳遞通報,司昏守夜方面任職,而今卻不正當地受到過分寵幸,執政操權。那些阿。
3.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1)B 借助外戚的勢力.假:借.(2)B “太宗”是廟號.(3)C “言”為名詞,作“疾”的賓語,其後斷句,排除A、B;“以為”這裏是動詞“認為”的意思,作謂語,句子主語承前省,其前斷句,排除D.句子翻譯為:班彪壹方面痛恨隗囂的狂言,壹方面又感嘆時局艱難,於是著壹篇《王命論》,認為漢德是繼承唐堯,有靈驗的王符作證,王者登上寶座,不是憑欺詐能成功,想用這來感動隗囂,可是隗囂始終不覺悟,於是避走河西.(4)B “最後到了三公的高位”錯,原文為“後數應三公之命,輒去”,意思是“後來幾次應三公的命令,就去了”.答案:(1)B(2)B(3)C(4)B參考譯文: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人.班彪性格沈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歲時,正值更始敗逃,京城附近大亂.當時,隗囂帶領眾人在天水起事,班彪跟著他避難.有壹次,隗囂問班彪道:“從前周朝滅亡,戰國紛爭,天下四分五裂,經過好幾代才得安定.是合縱連橫的事又將出現在今天呢,還是承受天命,在某壹個人身上呢?望先生談談看法.”班彪答道:“周朝的廢興,與漢朝不同.從前周朝分爵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掌握自己的領地各自為政,正像壹棵大樹,本根很弱小,枝葉很茂盛,所以到了後來,出現合縱連橫的事,是形勢促使它那樣.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為郡縣制,國君有專制的權威,臣下無百年的大柄.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勢力,哀帝、平帝在位時間很短,三帝無子,所以王莽篡位,竊取國位年號.危險來自上邊,傷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後,天下人沒有不伸著脖子在嘆息.十多年間,中外發生搔擾,遠近都在行動,各自打著劉氏的旗號,會合響應,眾口壹詞,不謀而同.現在英雄豪傑統治各州縣的,都沒有像七國傳統的資本,可百姓卻異口同聲,想念漢朝的恩德,發展趨勢已經可想而知了.”隗囂道:“先生分析周朝與漢朝的形勢是對的;至於只看到愚蠢的百姓習慣劉氏姓號的緣故,而說漢家壹定復興,這就不見得了.從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壹只鹿逃走了,劉邦追鹿到了手,當時人又誰知有什麽漢朝麽?”班彪壹方面痛恨隗囂的狂言,壹方面又感嘆時局艱難,於是著壹篇《王命論》,認為漢德是繼承唐堯,有靈驗的王符作證,王者登上寶座,不是憑欺詐能成功,想用這來感動隗囂,可是隗囂始終不覺悟,於是避走河西.河西大將軍竇融用他作從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師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竇融出謀劃策,敬事漢朝,總領西河壹帶來抗拒隗囂.後來竇融奉詔回京師,光武帝問道:“妳所上的奏章,是誰和妳參謀?”竇融答道:“都是我的從事班彪做的.”皇帝壹向聽到班彪很有才幹,於是召見班彪,舉他作司隸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沒有就位.後來幾次應三公的命令,就去了.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寫作,於是專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武帝時,司馬遷著了《史記》,從太初年間以後,缺了沒寫,後來有些好事者把當時的事跡連綴起來,但是文筆鄙俗,不配為《史記》的後續之作.班彪於是繼續采集前朝歷史遺事,還從旁貫穿壹些異聞,寫下後傳數十篇,參照前面的歷史而評論得失.班彪又調升到司徒玉況府.當時太子的東宮剛建立,諸王國同時開辟,而官吏沒有配齊,師保齊缺.班彪又上言道:“應該廣泛挑選有威望、懂政事的名儒,用他們做太子太傅,東宮和諸王國,官屬應該配齊.按舊規定,太子有十縣作湯沐邑,設保衛人員,五天壹朝見,坐在車廂,檢查膳食,不是朝見的日子,使仆、中允每天問安罷了,表明舉動不隨便,處處講究恭敬哩.”書奏上後,皇帝采納了.後來選司徒廉作望都長,得到官吏百姓的愛戴. 建武三十年(55),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
4.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當逆臣之變”為介賓結構,為時間狀語,前後停頓,排除BD;“言不用”為被動句,中間不可停頓,排除A;故選:C.譯文為:蜀中名儒楊虞仲的兒子,在逆臣發動叛亂時,勸說執政的人不要妄動;他的建議得不到采納,於是拂衣罷官.假如他獲得些許權柄,壹定 會臨危受命.(2)B“免喪”指守孝期滿,除去喪服.(3)B“王塤等人因而被釋放”錯誤,“建議”並未被采納,“王塤等人”也未被釋放.原文為“泰之訪知夷都實邇利店,夷都蠻稱亂,不需引導,固請釋之,不聽,乃去官.”(4)①使,假如;不從,不會聽從.譯文為:假如吳曦叛亂,士大夫不會聽從,那麽他壹定不敢;既已叛亂,而士大夫能夠與他 抗爭,他還有所畏懼.②直言,直言敢諫;罪,加罪;以言為戒,以進言為戒.譯文為陛下以直言敢諫為標準求取人才,卻因為直言而加罪他們,使得天下人以進言為戒.答案:(1)C(2)B(3)B(4)①假如吳曦叛亂,士大夫不會聽從,那麽他壹定不敢;既已叛亂,而士大夫能夠與他 抗爭,他還有所畏懼.②陛下以直言敢諫為標準求取人才,卻因為直言而加罪他們,使得天下人以進言為戒. 參考譯文楊泰之,字叔正,眉州青神人.年少時立誌苦學,有將近十年時間他睡覺不設床榻. 慶元元年參加類試,調任瀘川尉,後改為什邡尉,又調任綿州學教授、羅江丞.吳獵宣諭 蜀地時,楊泰之給他致信說:“假如吳曦叛亂,士大夫不會聽從,那麽他壹定不敢;既已 叛亂,而士大夫能夠與他抗爭,他還有所畏懼.叛亂,是吳曦所為;而叛亂所以得逞,士 大夫(不與他抗爭)所造的.”改任嚴道縣知縣,攝嘉定通判.白厓砦守將王塤招引蠻人.侵掠利店,刑獄使臣將王塤訴諸法庭,又牽連其他的人罪當論死.楊泰之察訪得知夷都實 際上靠近利店,夷都蠻人作亂,不需要接引,堅決請求釋放王塤等人,他的建議不被采納, 於是罷官而去.宣撫使安丙舉薦他說:“蜀中名儒楊虞仲的兒子,在逆臣發動叛亂時,勸 說執政的人不要妄動;他的建議得不到采納,於是拂衣罷官.假如他獲得些許權柄,壹定 會臨危受命.”皇帝召楊泰之到朝廷參加審議,他以雙親老邁辭卻.差知廣安軍,還未赴 任,遭父喪.服喪完畢,知富順監.之後辭官而去,把幾千緡祿錢發給鄰裏,又用幾千緡 祿錢建立了義莊.知普州時,因為安居、安嶽二縣受禍慘烈,楊泰之極力請求安丙全部免 除他們的賦稅.安丙又向朝廷舉薦他,皇帝召他赴朝,他堅決辭卻.後來知果州.踦零錢 侵害百姓,楊泰之用壹年經費的贏余為各縣邑減稅,此法上報尚書省,於是成為規定.百姓歌頌他說:“前張後楊,對我們恩惠無疆.”張指張義,由他發端,而泰之繼行其後. 宋理宗即位,楊泰之急促入朝論對,說道:“陛下以直言敢諫為標準求取人才,卻因為直 言而加罪他們,使得天下人以進言為戒.臣恐怕言路堵塞之後,士氣會更加消沈,眾人都 唯唯諾諾,默默無聞,逐漸形成衰世之風,治理國家的人為什麽要安於這種狀況?”皇上認為他的論對很奇異,讓他任工部郎中.後來論說政事的人相繼不絕,都無所避忌,這種 情形是由楊泰之發端的.詔直寶謨閣、知重慶府.他寫信告別丞相說:“宰相的職責,沒有比用人之道更重要的,去掉自私之心,恢宏容人的氣度,審明取舍之途.”到任後,風俗大變.主管千秋鴻禧觀,去世.。
5. 杜環 字叔循 譯文杜環小傳 (明)宋濂 杜環,字叔循。
其先廬陵人[1],傳父壹元遊宦江東[2],遂家金陵[3]。壹元固善士[4],所與交皆四方名士[5]。
環尤好學[6],工書[7],謹傷[8],重然諾[9],好周人急[10]。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於九江[11],家破。
其母張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無所歸。有識允恭者,憐其老,告之曰:“今安慶守譚敬先[12],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13]?彼見母,念允恭故[14],必不遺棄母。”
母如其言[15],附舟詣譚[16]。譚謝不納[17]。
母大困[18],念允恭嘗仕金陵[19],親戚交友或有存者[20],庶萬壹可冀[21]。復哀泣從人至金陵[22],問壹二人,無存者。
因訪壹元家所在,問:“壹無今無恙否[23]?”道上人對以[24]:“壹元死已久,惟於環存。其家直鷺洲坊中[25],門內有雙桔,可辨識。”
母服破衣[26],雨行至環家[27]。環方對客坐見母,大驚,頗若嘗見其面者[28]。
因問曰:“母非常夫人乎?何為而至於此[29]?”母泣告以故[30]環亦泣,扶就座[31],拜之,復呼妻子出拜。妻馬氏解衣更母濕衣[32],奉糜食母[33],抱衾寢母[34],母問其平生所親厚故人[35],及幼子伯章。
環知故人無在者[36],不足付[37],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38]:“天方雨,雨止為母訪之[39]。茍無人事母[40],環雖貧,獨不能奉母乎[41]?且環父與允恭交好如兄弟,今母貧困,不歸他人[42],而歸環家,此二父導之也[43]。
願母無他思[44]。”時兵後歲饑[45],民骨肉不相保[46]。
母見環家貧,雨止,堅欲出問他故人。環令媵女從其行[47]。
至暮,果無所遇而返[48],坐乃定[49]。 環購布帛,令妻為制衣衾。
自環以下[50],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51],少不愜意[52],輒詬怒[53]。
環私戒家人[54],順其所為[55],勿以困故輕慢與較[56]。母有痰疾,環親為烹藥[57],進匕箸[58];以母故[59],不敢大聲語。
越十年,環為太常贊禮郎[60],奉詔祀會稽[61]。還,道嘉興[62],逢其子伯章,泣謂之曰:“太夫人在環家,日夜念少子成疾[63],不可不早往見。”
伯章若無所聞[64],第曰[65]:“吾亦知之,但道遠不能至耳。”環歸半歲[66],伯章來。
是日[67],環初度[68]。母見少子,相持大哭[69]。
環家人以為不祥,止之。環曰:“此人情也,何不祥之有[70]?”既而伯章見母老,恐不能行,競給以他事辭去[71],不復顧[72]。
環奉母彌謹[73]。然母愈念伯章,疾頓加[74]。
後三年,遂卒。將死,舉手向環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願杜君生子孫,鹹如杜君[75]。”
言終而氣絕。環具棺槨殮殯之禮[76],買地城南鐘家山葬之,歲時常祭其基雲[77]。
環後為晉王府錄事[78],有名,與余交。 史官曰[79]:交友之道難矣!翟公之言曰[80]:“壹死壹生,乃知交情。”
彼非過論也[81],實有見於人情而雲也。人當意氣相得時[82],以身相許[83],若無難事[84];至事變勢窮[85],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86]!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87]?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88]。
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89],不亦誣天下士也哉! 選自《宋學士大全集》 說明: 這篇小傳,在寫法上,有兩點值得註意。第壹,對於杜環的生平,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只用幾句話就交代過去,而留出了絕大部分的篇幅,來突出收留和奉養張氏這壹件事,以概括杜環的為人。
第二,譚敬先對於窮途投奔的故交的老母閉門不納.冷談無情,常伯章對於流落異鄉的親生母親長期不同不問,見面後又拋棄不顧,這兩個人的形象和杜環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顯示了杜環的品格的可貴。 註釋: [1]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2]遊宦——到外地去做官。江東——指長江下遊壹帶。
[3]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 [4]善士——純潔正直的人。
[5]所與交——同壹元交往的人。 [6]好(浩hào)——喜愛。
[7]工書——擅長書法。 [8]謹飭(赤chì)——言行都很謹慎。
[9]重然諾——不輕易答應別人,答應了就壹定做到。然諾是諾言的意思。
[10]周——接濟,援助。急——急難。
[11]兵部——官署名。掌管全國武官的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
主事——官名。在明代,主事為各部司官中最低的壹級。
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12]安慶——今安微省安慶市。
守——地方上的長官。 [13]盍(河hé)——何不。
[14]故——這裏指舊交的情分。 [15]如——依照。
[16]附舟——搭船。詣(藝yì)——到,往見。
[17]謝不納——拒絕接見。 [18]大困——陷於非常艱苦的境況。
[19]嘗——曾經。仕——做官。
[20]存——活著。 [21]庶——也許。
可冀——有希望。 [22]從——跟隨。
[23]無恙(樣yàng)——這裏指健在。恙是病的意思。
[24]對以——用下面的話回答說。 [25]直——當,位於。
同“值”。 [26]服——穿。
[27]雨行——冒雨行路。 [28]頗若——很像是。
[29]何為——為什麽。 [30]這句說:常母哭泣著把原因告訴了他。
[31]就座——坐到座位上去。 [32]解衣——脫下衣服。
更——換。 [33]奉糜(迷mí)——恭恭敬敬地用手捧著壹碗粥。
食(四sì)母——拿東西結常母吃。 [34]衾——被子。
寢母——安排常母睡覺。 [35]親厚——關系親密和交情深厚。
故人——舊交,老朋友。 [36]在——活著。
[37]付——托付。 [38]姑——暫且。
[39]訪——探求,尋找。 [40]茍——假如。
事——侍奉。
6. 讀下面壹段文言文,完成36—40題36、B37、C38、D 39、B 40、(1)不是這樣,郭君喜歡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又不能使他們離開,這是他滅亡的原因。
(2)太宗雖然沒把這個美人趕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論。(3)當時太常少卿祖孝孫因教宮人聲樂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責備。
36、B、顧問:咨詢,詢問37、C、前壹個“而”表“修飾”;後壹個表“並列”。A項中兩個“乃”均為副詞,譯為“竟然”。
B項中兩個“之”均為動詞,譯為“到”、“去”。D項中兩個“為”均為介詞,譯為“替”38、D (③寫太宗對他的話的理解後的表現,排除B、C;①寫他對太宗關於盧江王的荒淫做法的評價的反問,意在引導皇帝深思,不是直言進諫)39、B 40、(1)不是這樣,郭君喜歡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又不能使他們離開,這是他滅亡的原因。
(2)太宗雖然沒把這個美人趕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論。(3)當時太常少卿祖孝孫因教宮人聲樂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責備。
[譯文]:王珪,字叔玠,是太原祁縣人。叔叔王頗在當時是博學的儒士,有辨別評述人的才能,曾經告訴親近的人說:“我們家的希望,只在這個孩子身上了。”
隋文帝開皇末年;王珪出任奉禮郎。到王頗因漢王楊諒反叛之事獲罪被殺,王珪應當壹起被治罪,於是逃命到南山,前後達十余年。
唐高祖入關,王珪被任命為太子中舍人,不久轉任中允,太子李建成十分尊重他。後來因為受皇太子暗中謀反事件的牽連,被流放到巂州。
李建成被殺後,唐太宗壹向知道王珪的才能,召回任命為諫議大夫。貞觀二年,代替高士廉任侍中。
唐太宗曾經在無事時和王珪閑聊,當時有美人在旁邊侍候。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陰謀敗露後沒入宮中,唐太宗指著美人給王珪看,說:“廬江王不仁義,殘殺了她的丈夫並把她收為姬妾。
暴虐至極,能有不滅亡的嗎!”王珪離開座位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娶這個婦人是對呢,還是不對呢?”太宗曰:“殺人而奪取他的妻子;妳竟然問我對錯,這是為什麽?”王珪回答說:“我從管子那裏聽說:”齊桓公到郭國,問那裏的父老說:“郭國是什麽原因滅亡的?”父老說:“因為他喜歡好人而厭惡壞人。”桓公說:“如果象您所說的那樣,(郭君)那是賢明的君主,怎麽到滅亡的地步呢?”父老說:“不是這樣,郭君喜歡好人但是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又不能使他們離開,這是他滅亡的原因。”
現在這個婦人還在妳身邊,我私下認為您心裏認為李瑗的做法是對的,陛下如果認為是錯的,這就是所說的知道壞人而不能使他離開。”太宗雖然沒把這個美人趕走,但很看重王珪的言論。
當時太常少卿祖孝孫因教宮人聲樂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唐太宗責備。王珪和溫彥博進諫說:“孝孫非常精通音律,不是不用心,只恐伯陛下詢問的那個人不合適,而擾亂了陛下的視聽。
況且孝孫是高雅人士,陛下忽然因為教女樂的事而責怪他,我擔心天下人知道了都會吃驚。”太宗發怒說:“妳們都是我的心腹,應當進獻忠誠正直的言論,為什麽竟然順從屬下欺騙皇上,反而替孝孫說話!”彥博叩拜謝罪,王珪自己不叩拜,說:“我本來侍奉前東宮太子,按罪已經應當被處死。
陛 *** 恤寬恕我的性命,不認為我沒有才能,安排我擔任重要的職務,以忠城正直要求我。今天我說的,難道是為了我個人嗎?沒有想到陛下忽然用沒有根據的事來責備我,這是陛下對不起我,我沒有對不起陛下。”
唐太宗默然不語,不歡而散。第二天,唐太宗對房玄齡說:“自古以來的帝王,能接受勸諫本來很難。
從前周武王尚且不任用伯夷、叔齊,周宣王是賢明的君主;杜伯還是在無罪的情況下被殺了,我日夜希望接近前朝聖賢,很遺憾不能趕得上古人。昨天責備彥博、王珪,我十分後悔。
妳們不要因此而不進直言了。”貞觀十三年,生病,不久去世,終年六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