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是北宋朝代著名詞人,是婉約派的代表。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於沂州費縣(今山東費縣),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出身官宦世家,先世為中古士族河東柳氏,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誌。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壹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鹽堿、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代表作《煮海歌》《題中峰寺》《贈內臣孫可久》。
皇祐五年(1053年)與世長辭。
後世影響:
作為第壹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詞人,柳永對後來詞人影響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說“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則學曹元寵”;又說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禮、萬俟詠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從柳氏來”。即使是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等著名詞人,也無不受惠於柳永。
柳詞在詞調的創用、章法的鋪敘、景物的描寫、意象的組合和題材的開拓上都給蘇軾以啟示,故蘇軾作詞,壹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風味”之外自成壹家;另壹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詞的表現方法和革新精神,從而開創出詞的壹代新風。黃庭堅和秦觀的俗詞與柳詞更是壹脈相承,秦觀的雅詞長調,其鋪敘點染之法,也是從柳詞變化而出;周邦彥慢詞的章法結構,同樣是從柳詞脫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