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原文:
作者張誌和?朝代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翺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遊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而飽滿。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
賞析:
詞中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悅性的漁人形象:春江水綠、煙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岸畔桃紅,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青箬笠,綠蓑衣,漁人醉垂忘歸時。全詞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這是壹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這是壹首色彩明優意萬千,脫離塵俗釣湖煙。思深韻遠情融景,生活任行樂自然的抒情詩。
宋代是此詞調傳播的繁盛時期。徐積以此調作詞六首,分別名為《漁父樂》《無壹事》《堪畫看》《誰學得》《君看取》《君不悟》。
蘇軾以此調作詞,專詠漁家風,則又從雙調變為單調。蘇軾並率先沿用張誌和《漁歌子》成句,添字擴作《浣溪沙·漁父》,並註雲:“玄真子漁父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故加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這是用別調填寫“漁父”詞的嘗試。
隨後,黃庭堅也用張誌和《漁歌子》成句,添字擴作《鷓鴣天·西塞山邊白鷺飛》。宋高宗趙構以此調作詞,名《漁父詞》。高翥以此調作詞,詠農夫,名《秋日田父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