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關於仁的故事

關於仁的故事

 仁是壹種道德範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 那麽孔子關於仁的故事有哪些呢,我為妳推薦。

查詢配圖

 1.

 孔子到宋國去,匡人派士兵圍住了他們。子路大怒,舉起戟來便要與匡人格鬥。孔子止住了他,說道:“哪裏有修治仁義而不原諒世俗之人的不良行為的呢?不研究詩書,不學習禮樂,這是我的過錯!若把宣揚先王美德、愛好古法作為壹重罪責,那就不是我的罪過了,這大概就是命!子路,妳來唱歌,我應和妳。”唱完幾首歌之後,匡人竟自己卸甲而去。面對逆境,卻依舊可以矢誌不移,堅持自己的人生追求,真可謂誠心至極了,這種感染力是能征服人的。待人需要真誠,對待自己的理想,更需要有壹種正心誠意的心靈支撐。只有如此,方可成就自我。

 2.

 宰我問道孔子。他說:“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裏面掉下去壹位仁人,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麽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人,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時候,要從符合理性精神的現實邏輯出發,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決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別人。

 3.

 孔子的壹個學生在街上看到壹個小販與壹個買者算賬,小販說三七二十壹,買者說三七二十,二者爭論不止,學生看到後說應該是三七二十壹。但買者卻不相信,最後說讓孔子判斷誰正確,並說 這篇文言文懸牛首賣馬肉靈公有什麽愛好 這篇文言文懸牛首賣馬肉靈公有什麽愛好 ,如果自己是對的就讓學生把帽子給他,如果自己錯了就把頭割下來。孔子最後說三七是二十,學生不解,孔子說,如果妳輸了,只是輸壹個帽子罷了,而如果是買者輸了,那就是輸了壹條命啊。

 4.

 孔子在路上聽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說:“我叫丘吾子,我有三個過失,晚年而自覺,追悔莫及:我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回到家裏,父母都去世了,是壹失也;長事齊君,君驕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遂投水而死。孔子感慨地對弟子們說:“妳們應引以為戒啊!”聽了孔夫子的教導,學生們告辭孔子而回家奉養父母的有十三個之多。《論語》有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5.

 孔子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還斷絕了糧食,弟子們都餓得渾身無力,站不起來。但是孔子仍然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很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動搖,小人困厄就胡作非為了。”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講“飽暖思淫欲,饑寒生盜心”,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能不失所守,這就是壹種修養,就是壹種高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