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管仲成就了齊國,樂毅險些滅掉了齊國,所以管仲和樂毅齊名。
如果說管仲成就了齊國,那麽樂毅就是那個毀掉齊國的人。管仲是文臣中的翹楚,而樂毅則是武將中的魁首。樂毅最是擅長的是以弱勝強,這個能力在同時期恐怕也只有白起能與他相比了。
因為樂毅曾以戰國七雄中軍力最弱的燕國軍隊,把當時與秦國戰力相當的齊國軍隊打得體無完膚,當時除了兩個城邑外,齊國所有的城邑都被樂毅攻了下來。如果給樂毅足夠的時間,齊國必然會提前退出戰國爭雄的舞臺。
當時的情況是,齊盡王仗著齊國強盛,把每個諸侯都垂涎的宋國滅了。而宋國是全天下最富裕的地方,因為宋人善於經商,所以宋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齊國滅了宋國,獨吞了宋國的所有國土和財富,其他諸侯沒有分到好處自然是不願意的。
樂毅正是利用這點,先是找到與宋國接壤並且早就垂涎宋國國土和財富的楚國、魏國和趙國,打著為宋國報仇的名頭遊說他們聯合進攻齊國。然後又通過趙國的關系遊說秦國的穰侯,許給秦國好處,請秦國出兵。各路諸侯壹拍即合,紛紛同意壹起合縱進攻齊國。
管仲的軼事典故: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壹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
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
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壹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
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裏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