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
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與項羽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
項羽在正面戰場屢屢大破劉邦,但是,彭越不斷在項羽的後方破壞補給,韓信統壹了黃河以北又揮師南下,而項羽卻猜疑亞父範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擴展資料
戰場上,項羽是壹位超群的軍事統帥。他驍勇善戰,豪氣蓋世,叱咤風雲。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沈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楚漢之爭中,項羽破田榮、救彭城、救滎陽、奪成臯,壹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古人說他有百戰百勝之才。
然而,項羽又是壹位悲劇式的人物。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20余萬人。入關後,他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心存婦人之仁,鴻門宴上不顧範增的數次提醒,執意放走劉邦,為楚漢之爭埋下了隱患。
秦朝滅亡後,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余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壹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
項羽缺乏遠見,自恃功高,並以此威懾諸侯,導致他缺少同盟。同時,他又嫉賢妒能,不喜用人,以致眾叛親離,軍心渙散。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良言,以致屢失戰機;他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因此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
漢高祖五年十二月,楚軍被圍困於垓下,人少食盡。項羽自刎前,仍稱“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是老天要亡我,不是戰爭的過錯。)”。
百度百科-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