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華山的傳說:劈山救母 華山西峰頂上,有壹塊十余丈長的巨石齊茬茬的被截成三節,巨石旁邊插著壹把七尺高、300多斤重的月牙鐵斧。相傳這就是當年沈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鐵斧叫“開山斧”。 故事是這樣講的。有壹年,王母娘娘壽誕,大擺蟠桃會,天上的各路神仙都來赴宴、拜壽。玉皇大帝的小女兒三聖母和殿前金童也來了,拜壽期間,他倆互相笑了壹下。莊嚴的蟠桃會,怎容得這種輕薄的行為?眾仙議論紛紛,玉帝知道後,大發雷霆,把三聖母貶到西嶽廟旁的雪映宮去了,金童也被打下凡間。 金童托生在壹個姓劉的家中,起名劉璽,字彥昌。劉家非常喜愛劉昌,每天叫他攻讀經文,20歲時他便中了秀才。那年皇王開科,劉璽上京趕考,路過華陰,聞聽三聖母十分靈驗,遂進廟求簽,問問前程。他望著三聖母秀麗、端莊的塑像,不僅肅然起敬,便恭恭敬敬地遙搖簽筒。事不湊巧,適逢三聖母外出赴宴,看門童子不敢貿然賜簽。劉璽虔誠的抽出了第壹簽,壹看是個白板空簽,心中有點詫異。抽了第二支,還是空簽。他惶恐地去抽第三支,把簽筒搖了又搖簸了又簸,久久不敢去抽,第三支簽落在地上,不看則刻,壹看他滿腹希望頓時化為烏有,全身癱軟。原來還是壹支空簽。劉璽頂了定神,看了看三聖母像,提筆在墻上寫道:“劉璽提筆氣滿腔,怒怨聖母三娘娘。連抽三簽無靈驗,枉受香煙在此間。”寫罷,揚長而去。 三聖母赴宴完畢,腳踏祥雲,高高興興地回到宮裏,看門童子侍奉之後,將剛才地事情講了壹遍。她看了看墻上的提詩,又羞又怒,不由得罵道:“膽大的狂生,竟敢如此,不給他壹點教訓,怎知我厲害!”於是他喚來風伯、雨師,興起雷電交加地狂風暴雨。劉璽正在趕路,忽然狂風大作,烏雲四起,雷鳴電閃,大雨傾盆。壹軟弱書生怎經得起風吹雨澆,他踉踉蹌蹌,掙紮前行,終因雨大路滑,體力不支,倒在泥水之中。這時,三聖母透過雲層,看見劉璽相貌堂堂,壹表人材,便產生了愛慕之心,馬上收起了雷雨,點化壹座山莊與劉璽結為夫妻。 壹日,三聖母下嫁劉璽壹懷有身孕的事傳到二郎神楊戩的耳朵裏,這位玉皇大帝的兒子,怎容得皇妹幹出這種有失體面的事。便提起他的三刃兩尖刀,匆匆向華山腳下的雪映宮奔去。 三聖母見哥哥來勢很兇,急忙施禮問安,端茶讓座,楊戩劈頭就問是否婚配凡人劉璽之事。三聖母怎敢承認?這時,楊戩拿出閃閃發光、寒氣逼人的寶刀,要求三聖母在寶刀上吹壹口氣,三聖母嚇的顫纏嗦嗦的吹了壹下。楊戩壹看,果然懷了孕,大罵三聖母不知羞恥,私配凡人,違犯天條,有失仙體,馬上把她壓到華山西峰頂上的壹塊大石頭下面。 劉彥昌和三聖母結為夫婦,數日之後,上京考了進士,做了洛州知縣。可憐三聖母在那塊石頭下,受盡了各種苦難,生下了壹個男孩起名沈香。她怕二郎神害了沈香,包好嬰兒,寫了血書,交給丫鬟靈芝,讓她送往洛州。 沈香長到10歲時,壹天秦國舅的兒子秦官保,譏笑沈香沒有親娘,是個私生子。沈香大怒,失手打死秦保官,跑回家去,向父親說了闖禍的根源,劉彥昌只得講出真實情況。沈香聽後,決心到華山救出母親,匆匆逃出洛州。 那日,呂祖在蒲團閉目靜坐,忽覺心中翻騰,屈指壹算,沈香要來華山救母,心想這是壹樁義事,我要助她壹舉成功。呂祖便親自前往山下等候。沈香來到山下,見了壹位道長,急忙施禮:“請問道長這山可是華山?” “問華山做什麽?” “救我母親。” “妳母親是何人,現在哪裏?” “我母親是玉帝小女兒三聖母,被舅舅楊戩壓在山上的石頭下,故到此來救。” “去不得!去不得!楊戩乃是天上兇神,心毒手狠,武藝高強,妳小小年紀,豈是他的對手,勸妳罷了此念!” 沈香大瞪兩眼,說:“為了救我母親,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和他較量壹番。” “有誌氣!”呂祖向沈香說:“如不嫌棄,我願給妳傳授武藝,不知意下如何?” 沈香聽罷,滿心歡喜,急忙上前跪拜師父。從此,便在呂祖門下學藝。他每天起早貪黑精心學練,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壹天,呂祖外出,囑咐沈香好好習藝。沈香閉了廟門舞槍弄棒,用心練習,飯時,不見師父回來,他又練了起來。壹直練到太陽偏西,肚子實在餓得不行了,才去廚房做飯。他進了廚房,發現籠裏有用面做的九頭牛和二只虎,覺得有些奇怪,但饑餓難忍,顧不得許多,就吃完九牛二虎,馬上覺得力大無比。來到院中拿起平時用的武器,輕飄飄的不應手。他東張西望,見墻角放壹碗口粗、八尺長的鐵杵,用手壹抓,不輕不重便揮舞起來。正在這時,呂祖回來了,他哈哈大笑,說:“好了!好了!”沈香收起鐵杵,雙漆跪下,呂祖對他說:“妳的武藝學成,可以上山救母了。開山鑰匙在妳舅父楊戩那兒放著,他有壹犬壹鷹,十分厲害。我賜妳藥丸二枚,圓的伏犬,長的伏鷹,到時自有用處。”沈香聽罷,便提著鐵杵,上山去找楊戩。 他到了天門,看到許多天將簇擁著壹位威風凜凜、傲氣十足的大神,便打躬說道:“我叫沈香,前來救母,找我舅父要開山鑰匙。” 楊戩聽了,雙眉豎起,大瞪兩眼,吼道:“大膽畜生,竟敢放肆,早早滾開,免妳壹死!” 沈香看他那股神氣,料是楊戩,便先禮後兵地說:“請妳把開山鑰匙給我,以便放我母親出來”。 “孽障!不給妳點顏色,怎知我神威!”楊戩拿出三尖二刃刀,朝著沈香腦袋劈下來。沈香舉起鐵杵,奮力壹揚,只聽“哢嚓”壹聲,那把刀斷為兩節,上半截朝天空飛去。二郎神又氣又急,壹聲咆哮,叫來了哮天犬。哮天犬張著血盆大口,騰空撲來。沈香拋出圓形藥丸,哮天犬張口吞下,霎時牙關緊閉,躺在地上打滾。楊戩見哮天犬死去,放出神鷹。神鷹雙翅壹展,遮天掩地,兩只利抓,猶如尖刀。沈香又拋出長型藥丸,把那神鷹地兩只翅膀都定在空中,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來。這時,威風壹世的二郎神滿臉紫青,頭疼身軟,坐在壹塊石頭上。沈香向前,索要開山鑰匙,他只得命天將取出。沈香壹看,原來是壹柄閃閃發光的月牙斧。 沈香提著月牙斧:“娘啊!娘啊!”北峰喊道南峰,南峰又喊到東峰,這邊叫,那邊應,始終找不到娘在哪裏。他心想,縱然有了開山鑰匙,找不見娘的住處,也難以救出娘來。於是,他便放聲大哭,直哭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壹位山神聽見沈香的哭聲,深深感動,跑來說:“孝順的孩子啊,妳的娘在西峰”。沈香這才抖數精神,邁步登上西峰,大喊壹聲:“娘呀!”立即聽到“兒呀,娘在這裏”的回聲。沈香騰空越起,高舉鐵斧,朝著峰頂上奮力劈下,只見萬道金光壹閃,霹靂之聲震天,峰頂被劈開壹道縫子,三聖母徐徐走了出來。 當年沈香大哭的地方就叫“孝子峰”。 劉彥昌在洛州聽說沈香救出了三聖母,便棄官不做,來到華山,壹家人才得以團聚。 沈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早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已被搬上戲劇舞臺,秦腔劇“劈山救母”與京劇“寶蓮燈”均演唱的是這個故事。
3、華山中峰壹傳說——吹簫引鳳 峻險峭拔的華山,遠望像壹朵盛開的蓮花,東西南北四峰是花瓣,中峰是這朵奇異蓮花的花心。 這個花心又名玉女峰。玉女是春秋時期秦穆公的愛女。據傳,玉女初生時終日啼哭,而當見到楚國進獻的壹塊晶瑩剔透的碧玉時就不再哭鬧了。周歲時,穆公拿出許多金銀珠寶、脂粉筆硯,連同那塊玉放在壹起讓她抓,她只抓玉。穆公見她如此愛玉,便為她起名叫弄玉。弄玉長大後,美麗異常,喜愛音樂,尤其擅長吹笙。穆公請能工巧匠將那塊碧玉給她琢磨成十分精巧的碧玉笙,弄玉用它吹出美妙動人的樂曲和百鳥的叫聲。她吹鳳鳴時,比真鳳凰鳴叫還要好聽。許多王孫公子向她求婚,她壹概不允,壹心只要通曉音律、善於吹笙的忍作伴侶。穆公無奈,只好按其心願為她擇婿。 當時,周朝有壹博學多才的青年史官,名簫史,因冒犯權貴棄官隱居華山,采藥為生,繼續寫史。簫史也十分愛好音樂,善吹簫。他的簫用紫玉琢成,玉色溫潤,光彩照人。夜深人靜,簫史常吹簫自娛,簫聲伴著清風送數百裏外。 壹天晚上,風清雲淡,月色如洗,弄玉正臨窗吹笙,忽聽東方飄來陣陣悠揚的簫聲。簫聲暗合笙聲,笙起簫起,笙停簫停。簫笙相和,徐徐如扣,似問似答,格外動聽。弄玉先以為是幻覺,可壹連幾晚都是如此,她感到很奇怪,便央求父王立即派人尋訪吹簫人。穆公派人外出尋訪,好容易才從華山找到簫史。簫史被召進宮,穆公命他當場演奏。簫史不慌不忙吹起紫玉簫,簫聲優美而奇特。壹曲剛罷,清風徐來;二曲聲聲,彩雲回合;三曲就有白鶴成對,翔舞天空,彩鳳雙雙,棲於枝頭,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真是人間奇跡!穆公、弄玉及王公大臣驚嘆不已。弄玉又見簫史少年英俊、風流瀟灑,便產生了愛慕之情。穆公決定召簫史為婿,就在當天為他們完了婚。 婚後弄玉、簫史感情深厚。簫史在宮中白天寫史,晚上同弄玉品簫吹笙。漸漸,簫史對宮中沈悶的生活感到厭倦,渴望再回華山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集中精力整理史料,編修好史書。他把想法告訴弄玉,弄玉很是支持,並情願與他同望華山。穆公得知消息又驚又氣,他惟恐簫史、弄玉悄悄離去,派了許多衛士對他們嚴加看守。臨行那天,弄玉見衛士戒備森嚴無法脫身,非常著進。這時,只見簫史不慌不忙對著天空吹起了紫玉簫。頃刻,天空彩雲飄浮,五色彩雲中徐徐降下來赤龍紫鳳。簫史、弄玉分乘龍鳳,在簫聲和鳴聲中繞宮三周,然後悠悠向東飛去,壹直飛到華山。從此,他們就在華山中峰居住下來。至今,玉女峰上還有玉女祠、玉女洞、玉女洗頭盆、玉女梳妝臺和玉女駕鳳的引鳳亭等遺跡。
華山的民間傳說:
相傳大禹治水時,他把黃河引出龍門,來到漳關時,被兩座山擋住了去路。這兩座山南邊的叫華山,北邊的叫中條山。它們緊緊相連,河水不能通過。此時有位叫巨靈的大神來幫忙,將兩山掰開,但是華山卻被掰成壹高壹低兩山,高的叫太華山,低的叫少華山。這也是李白詩作中“巨靈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來歷。另外則有“沈香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故事廣為流傳。
據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壹,“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跡;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亦留有了無數名人的足跡,傳說故事和古跡。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余篇,摩巖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壹時蔚為大觀。而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著“陜西故宮”和“五嶽第壹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制最早和面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