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期到了,丁知縣竭力向學臺推薦,期望殷切。省試後,找他的試卷來看,邊讀邊贊賞。不料放榜後,依然榜上無名。葉生回到家,深深感到辜負了知己,精神受到沈重打擊。人也消瘦了,成天昏頭昏腦,如癡如呆。
丁乘鶴知道後,立即召見他,多方安慰。葉感激得直流淚,丁更為同情。約他任滿後同到京都。葉心中十分內疚,回家後閉門不出,不久竟病倒了。丁時常派人探望。無奈服了許多藥,壹概無效。
這時,丁因與上司不合被免職,準備離開淮陽。寫信給葉生說:“我很快就要還鄉。所以遲遲未啟程,是為了等候妳。妳壹到,就出發。”信送到病榻時,葉生流著淚對來人說:“重病壹時好不了,請丁公先走吧。”丁聽了於心不忍,繼續等待。
過了幾天,守門人忽然通報葉生來了,丁非常喜歡,壹邊迎接壹邊問候他。葉生說:“我因病勞您久等,心中十分不安。如今可以勉強追隨。”於是收拾行裝上路。丁到達家鄉,要兒子拜葉為師,早晚在壹起讀書。
丁公子名在昌,十六歲,還不會做文章。但很聰明,什麽書讀兩三遍就能記住。不到壹年,就能執筆為文。加上父親的關系,很容易考取了秀才。葉把自己壹生中精心草擬的八股文章全部教丁公子讀熟,省考時,七個試題,沒壹個不命中的。因此,考取第二名。
丁乘鶴對葉生說:“妳把自己寫的文章,隨便拿出幾篇,就使小兒成名。以妳的高才,卻屢試不第,真是無可奈何!”葉生說:“這是命運。借公子的福氣,為滿腹錦繡文章吐壹口氣,讓天下的人知道我倒黴半輩子,不是因為本領不如人,也就滿足了。何況人生得壹知己,可以無憾,又何必壹定要自己博得功名,才算是出人頭地呢!”
丁公因葉離家已久,恐怕耽誤歲考,勸他回去省親。葉不樂意,也就不再勉強他。叮囑公子到京城會試時,代葉出錢捐個秀才。
丁公子在京又考中了進士,授官為部主政,和葉壹起到任。隔壹年,葉生參加京中鄉試,總算中了舉人。適值公子奉命到南方辦水利,對老師說:“這次去南方,離貴鄉不遠,您又有了功名,正好衣錦還鄉。”葉生也很高興,選定日子壹同出發。抵達淮陽境內,公子備好馬匹,派仆人護送葉生還鄉。
壹到家,葉生見門庭蕭條,不免悲傷。慢慢進到庭院,適值葉妻拿著簸箕出來。見到葉生,丟下東西就跑,嚇得要命。葉說:“我今天已發跡了。三四年不見,怎麽就不認識了呢?”妻子站得遠遠地說:“妳早死了,怎說已經成了貴人?只因家裏窮,兒子還小,所以這麽久沒有安葬入土。眼前老大也成人了,最近就送棺材進山。求妳不要現形嚇人!”葉生聽罷,很難過。
進到室內,看到靈柩,往地下壹撲,就滅跡不見了。衣帽鞋襪像蟬蛻般遺留在地上,葉妻不覺抱衣大哭。兒子放學回家,見門前馬匹行李,問清來歷,奔告母親。母親把剛才所見講給兒子聽,又向隨來的人仔細打聽,才知事情原委,丁公子聽說,也流下眼淚,並立即趕到葉家憑吊,出錢營辦喪事。臨行又贈送壹筆錢,要葉的兒子讀書,還請求學臺給予照顧。壹年後,葉子中了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