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翻譯是什麽?

其身正,不令而行全文翻譯是什麽?

“其身正,不令而行”出自《論 語 · 子 路》,***有30篇,有 關於 如何 治 理 國 家 的 政 治 主 張,孔 子 的 教育 思 想,個人 的 道 德修? 養 與 品 格 完 善,以 及"和 而 不 同"的 思想。

原文

13·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①。"請益②。曰:"無倦③。"

註釋

①先之勞之:先,引導,先導,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

②益:請求增加壹些。

③無倦:不厭倦,不松懈。

譯文

子 路 問怎樣管理政事。孔 子 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 路 請求多講壹點。孔 子 說:"不要懈怠。"

原文

13·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②?"

註釋

①有司:古代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

②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譯文

仲 弓 做了 季 氏 的 家 臣,問怎樣 管 理 政 事。孔 子 說:"先 責 成 手 下 負責 具體 事 務 的 官 吏,讓他們 各 負 其 責,赦 免 他們 的 小 過 錯,選 拔 賢 才 來 任 職。"仲 弓 又問:"怎樣知道是 賢 才 而 把 他們 選 拔 出來 呢?"孔 子 說:"選 拔 妳 所 知道 的,至 於 妳 不 知道 的 賢 才,別 人 難 道 還 會 埋 沒 他們 嗎?"

原文

13·3子路曰:"衛君①待子而為政,子將奚②先?"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⑤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⑥;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⑦而已矣。"

註釋

①衛君:衛出公,名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國,衛靈公死後,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這裏,孔子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②奚(xī):什麽。

③正名:正名分。

④迂:迂腐。

⑤闕:同"缺",存疑的意思。

⑥中:得當。

⑦茍:茍且,馬馬虎虎。

譯文

子 路(對 孔 子)說:"衛 國 國 君 要您去 治 理 國 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 子 說:"首先必須 正 名 分。"子 路 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 不 合 時 宜 了。這名怎麽正呢?"孔 子說:"仲 由,真 粗 野 啊。君 子 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 存 疑 的態度。名 分 不 正,說起話來就不 順 當 合 理,說話 不 順 當 合 理,事情 就 辦 不 成。事情 辦 不 成,禮 樂 也就不能 興 盛。禮 樂 不能興盛,刑 罰 的 執 行 就 不會 得 當。刑 罰 不 得 當,百 姓 就不知怎麽辦好。所以,君 子 壹定 要 定下 壹個 名 分,必須 能夠 說得 明白,說出來壹定能夠 行 得 通。君 子 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 馬 馬 虎 虎 對待的。"

評析

以上三章所講的中心問題都是如何從政。前兩章講當政者應當以身作則。要求百姓做的事情,當政者首先要告訴百姓,使百姓能夠搞清楚國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講的引導百姓。但在這三章中講得最重要的問題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禮"的思想的組成部分。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接下來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

13·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③ 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註釋

①圃(pǔ):菜地,引申為種菜。

②用情:情,情實。以真心實情來對待。

③繈(qiǎnɡ):背嬰孩的背簍。

譯文

樊 遲 向 孔 子 請教如何種莊稼。孔 子 說:"我 不如 老 農。"樊 遲 又 請教 如何 種菜。孔子說:"我不如 老 菜 農。"樊 遲 退出以後,孔 子 說:"樊 遲 真是 小 人。在 上 位 者 只要重視 禮,老 百 姓 就 不 敢 不 敬 畏;在 上 位 者 只要重視 義,老 百 姓 就 不 敢 不 服 從;在 上 位 的 人 只要 重視 信,老 百 姓 就 不敢 不用 真心 實情 來 對待 妳。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 老 百 姓 就會 背著 自己的 小 孩 來 投奔,哪裏 用 得 著 自己 去 種 莊稼 呢?"

評析

孔 子 毫不客氣地指責想學種莊稼和種菜的 樊 遲 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 教 育 思想。他認為,在 上 位 的人哪裏需要學習種 莊 稼、種 菜 之類的知識,只要重視禮、義、信也就足夠了。他培養學生,不是為了以後去種 莊 稼 種 菜,而是為了 從 政 為 官。在 孔 子 時代,接受教育的人畢竟是 少 數,勞 動 者 只要有充沛的體力就可以從事農業生產,而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實行 統 治 的 知 識 分 子。所以,孔 子 的教育目的並不是為了培養 勞 動 者。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相對的 合 理 性。

原文

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①;使於四方,不能專對②。雖多,亦奚以③為?"

註釋

①達:通達。這裏是會運用的意思。

②專對:獨立對答。

③以:用。

譯文

孔 子 說:"把《詩經》三百篇背得很熟,讓 他 處 理 政 務,卻 不會 辦 事;讓 他 當 外 交 使 節,不能 獨 立 地 辦 交 涉。背得很多,又有什麽用呢?"

評析

詩,也是孔子教授學生的主要內容之壹。他教學生誦詩,不單純是為了誦詩,而是為了把詩的思想運用到 指 導 政 治 活 動 之中。儒 家 不主張死背硬記,當 書 呆 子 ,而是要學以致用,應用到 社 會 實 踐 中去。

原文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原文

13·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文

孔 子 說:"魯 和 衛 兩 國 的 政 事,就 像 兄 弟(的 政 事)壹 樣。"

評析

魯 國 是 周 公 旦 的 封 地,衛 國 是 康 叔 的 封 地,周 公 旦 和 康 叔 是 兄弟,當時 兩 國 的政 治 情況 有些 相似。所以 孔 子 說,魯 國 的 國 事 和 衛 國 的 國 事,就像 兄 弟 壹樣。

原文

13·8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譯文

孔 子 評 論 衛 國 的 公 子 荊:"善於 居 家 理 財,開始 有點 積 蓄 時,他說:'湊合著夠了';稍多時,他說:'可算錢多了';富有時,他說:'可算完美了'。"

原文

13·9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①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註釋

①庶:多。

譯文

孔 子 去 衛 國,冉 有 駕 車。孔 子 說:"人真多啊!"冉 有 說:"人多了,又該做什麽?"孔 子 說:"使 他 們 富 起 來。"富了後,又該做什麽?"使 他 們 受 教 育。"

原文

13·10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文

孔 子 說:"如果 有人 用 我 治 理 國 家,壹年 便 可以 搞 出 個 樣子,三年 就 壹定 會有 成 效。"

原文

13·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文

孔 子 說:"'善 人 治 理 國 家,經過 壹 百 年,也就 可以 消 除 殘 暴,廢 除 刑 罰 殺 戮 了。'這 話 真 對 呀!"

評析

孔子說,善人需要壹百年的時間,可以"勝 殘 去 殺",達到 他 所 理 想 的 境界。其實,從這句話的本意去理解,善 人 施 行"德 治",但 並不 排 除 刑 罰 的 必要 手段。這在現實的 政 治 活動中,並 不是 可 有 可 無 的。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譯文

孔 子 說:"如果有 英 明 領 袖 興起,壹定 要 經過 三十 年 才能 實行 仁 政。"

原文

13·13子曰:"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

孔子 說:"自 己 身 正,治 理 國 家 還會有什麽問題?自身不正,又怎能讓 群 眾 身 正?"

原文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文

冉 求 退 朝 回來,孔 子 說:"為什麽回來得這麽晚呀?"冉 求 說:"有政? 事。"孔 子 說:"只是壹般的 事 務 罷了,如果有 政 事,雖然 國 君 不用我了,我也會知道的。"

原文

13·15定公問:"壹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壹言而興邦乎?"曰:"壹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壹言而喪邦乎?"

譯文

魯 定 公 問:"壹句話就可以使 國 家 興 盛,有這樣的話嗎?"孔 子 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於這樣的話。有人說:'做 君 難,做 臣 不 易。'如果知道了 做 君 的難,這不近乎於壹句話可以使 國 家 興 盛 嗎?"魯 定 公 又問:"壹句話可以 亡 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過:'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麽可 高興 的,我所 高興 的只在於我所說的話 沒有 人 敢 於 違 抗。'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 違 抗,不也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 人 違 抗,那不就近乎於壹句話可以 亡 國 嗎?"

評析

對於 魯 定 公 的提問,孔子實際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 勸 告 定 公,應 當 行 仁 政、禮 治,不應以 國 君 所說的話 無 人 敢 於 違 抗 而 感到高 興,這是值得註意的。作為在 上 位 的統 治 者,壹個念頭、壹句話如果不當,就有可能 導 致 亡 國 喪 天 下 的結局。

原文

13·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譯文

葉 公 問 孔 子 怎樣 管 理 政 事。孔子說:"使近處的人 高 興,使遠處的人來 歸 附。"

原文

13·17子夏為莒父①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註釋

①莒父:魯國的壹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

譯文

子 夏 做 莒 父 的 總 管,問 孔 子 怎樣 辦 理 政 事。孔子說:"不 要 求 快,不 要 貪 求 小 利。求 快 反而 達 不到 目的,貪 求 小 利 就 做 不 成 大 事。"

評析

"欲速則不達"貫穿著 辯 證 法 思想,即對立著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孔 子 要求 子 夏 從 政 不要 急 功 近 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 貪 求 小 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13·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①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註釋

①直躬:坦白直率。攘:偷竊。

譯文

葉 公 對 孔 子 說:"我 家鄉 有 正直 的人,父 親 偷 羊,兒 子 告 發 了 他。"孔 子 說:"我 家鄉 正直 的人 不同:父 為 子 隱 瞞,子 為 父 隱 瞞,正 直 就在 其中 了。"

原文

13·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

樊 遲 問 怎樣 才 是 仁。孔 子 說:"平 常 在 家 規 規 矩 矩,辦 事 嚴 肅 認 真,待 人 忠 心 誠 意。即使 到了 夷 狄 之 地,也 不 可 背 棄。"

評析

這裏 孔 子 對"仁"的解釋,是以"恭"、"敬"、"忠"三個德目為基本內涵。在家 恭敬有禮,就是要符合 孝 悌 的 道 德 要 求;辦事嚴肅謹慎,就是要符合"禮"的要求;待人忠厚誠實,顯示出 仁德 的本色。

原文

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①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②,硁硁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④,何足算也?"

註釋

①士:士在周代貴族中位於最低層。此後,士成為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

②果:果斷、堅決。

③硁硁(kēnɡ):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裏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堅硬。

④鬥筲(shāo)之人:器量狹小的人。

譯文

子 貢 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 知 恥 之心,出使 外 國 各方,能夠完成 君 主 交付 的 使 命,可以 叫 做 士。"

子 貢 說:"請問次壹等的呢?"孔子說:"宗 族 中 的人 稱贊 他 孝順 父母,鄉 黨 們 稱 他 尊 敬 兄 長。"

子 貢 又 問:"請問再次壹等的呢?"孔子說:"說到 壹定 做到,做事 壹定 堅持 到底,不問 是非 地固 執 己 見,那 是 小 人 啊。但 也 可以 說 是 再 次 壹 等 的 士了。"

子 貢 說:"現在 的 執 政 者,您 看 怎 麽 樣?"孔子說:"唉!這些 器 量 狹 小 的人,哪裏 能 數 得 上 呢?"

評析

孔子 觀 念 中的"士",首先是有 知 恥 之心、不 辱 君 命 的人,能夠 擔負 壹定 的 國 家 使 命。其次 是 孝 敬 父 母、順 從 兄 長 的人。再次 才是"言 必 信,行 必 果"的人。至於 當 政者,他 認為 是 器 量 狹 小 的人,根本 算 不 得 士。他 所 培養 的 就是 具有 前 兩種 品德的"士"。

原文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與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註釋

①中行:行為合乎中庸。

②狷(juàn):拘謹,有所不為。

譯文

孔 子 說:" 我 找 不到 奉 行 中 庸 之 道 的人和他交往,只能 與 狂 者、狷 者 相 交往了。狂 者 敢 作 敢 為,狷 者 對 有些 事 是 不肯 幹 的。"

評析

"狂"與"狷"是 兩 種 對 立 的 品質。壹是 流 於 冒 進,進 取,敢 作 敢 為;壹是 流 於 退 縮,不 敢 作 為。孔 子 認為,中 行 就是 不 偏 不 狂,也 不 偏 於 狷。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於任何壹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於 中 庸 的思想。

原文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①。'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②。"子曰:"不占③而已矣。"

註釋

①巫醫:用蔔筮為人治病的人。

②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經·恒卦·爻辭》。

③占:占蔔。

譯文

孔 子 說:"南 方 人有句話說:'人如果做事沒有恒心,就不能當 巫 醫。'這句話說得真好啊!"

"人不能長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 恥 辱。"孔子說:"(這句話是說,沒有恒心的人)用不著去 占 卦 了。"

評析

本章中 孔 子 講了兩層意思:壹是人必須有恒心,這樣才能成就事業。二是人必須恒久保持德行,否則就可能遭受 恥 辱。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們的 告 誡。

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註釋

①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

②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譯文

孔 子 說:"君 子 講求 和 諧 而不 同 流 合 汙,小 人 只求完全壹致,而不講求 協 調。"

評析

"和 而 不 同"是 孔 子 思 想 體 系 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 子 和而不同,小 人 同而不和。"君 子 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雲亦雲,盲 目 附 和;但 小 人 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壹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系。這是在處世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和而不同"顯示出? 孔 子 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

13·24子貢問曰:"鄉人①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註釋

①鄉人:同鄉的人。

譯文

子 貢 問:"周圍的人都喜歡的人,怎樣?"孔子說:"不好。"

"周圍的人都 討 厭 的人,怎樣?"不好。不 如 周 圍 的 好 人 喜 歡、周 圍 的 壞 人 討 厭 的人。"

原文

13·25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難說②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③。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註釋

①易事:易於與人相處***事。

②難說:難於取得他的歡喜。

③器之:量才使用他。

譯文

孔 子 說:"為 君 子 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 小 人 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 正 道 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

評析

這壹章裏,孔 子 又提出了 君 子 與 小 人 之間的另壹個區別。這壹點也是十分重要的。作為 君 子,他並不對人百般 挑 剔,而且也不輕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選用人才的時候,往往能夠量才而用,不會求全責備。但 小 人 就不同了。在 現 實 社 會中 ,君 子 並不多見,而此類 小 人 則屢見不鮮。

原文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

孔 子 說:"君 子 安 靜 坦 然 而 不 傲 慢 無 禮,小 人 傲 慢 無 禮 而 不 安 靜 坦 然。"

原文

13·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

孔 子 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評析

孔 子 把"仁"和人的樸素氣質歸為壹類。這裏首先必須是剛毅果斷,其次必須言行謹慎,這樣就接近於仁的 最 高 境 界 了。這壹主張與 孔 子 的壹貫思想是完全壹致的。

原文

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註釋

①偲偲(sī):勉勵、督促、誠懇的樣子。

②怡怡(yí):和氣、親切、順從的樣子。

譯文

子 路 問 孔 子 道:"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互 助 督 促 勉 勵,相處和和氣氣,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和氣氣。"

原文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譯文

孔 子 說:"善 人 教 練 百 姓 用 七年 的 時候,也 就 可以 叫 他們 去 當 兵 打 仗 了。"

原文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譯文

孔子說:"如果 不 先 對 老 百 姓 進行 作 戰 訓 練,這 就叫 拋 棄 他們。"

評析

本章和上壹章都講了 教 練 百 姓 作 戰 的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孔 子 並不 完全 反 對 用 軍 事 手 段 解 決 某 些 問 題。他 主 張 訓 練 百 姓,否 則 便 是 拋 棄 了 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