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多種脾虛的藥膳食療?

多種脾虛的藥膳食療?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溼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癥。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治療上主要分以下四類辯證治療,下面具體來看看吧。

 1、脾氣虛:

 臨床表現

 主癥:食少納呆,食後脘腹脹滿,大便稀溏。

 副癥:面色萎黃,肢體倦怠,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肌肉消瘦或四肢浮腫。

 舌脈:舌淡嫩或有齒痕、苔白、脈緩弱。

 藥膳參苓粥

 組成:人參***或黨參***,白茯苓,生姜,粳米。

 方法:先將人參***或黨參***、生姜切為薄片,把茯苓搗碎,浸泡半小時,煎取藥汁,後再煎取汁,將壹、二煎藥汁合並,分早晚兩次同粳米煮粥服食。

 功效:益氣補虛,健脾養胃。適用於氣虛體弱,脾胃不足,倦怠無力,面色蒼白,飲食減少,食欲不振,反胃嘔吐,大便稀薄等癥。

 藥茶扶中茶

 組成:白術***炒***,生山藥,龍眼肉。

 方法:將上藥***同煎煮,煮至山藥爛為度,取汁,代茶不拘時溫飲,並同時食用山藥、龍眼肉。每2日1劑或每日1劑。

 功效:補益心脾,益氣止瀉。主治久瀉久痢而致脾虛氣弱,氣血俱虛,身體贏瘦,不思飲食,少氣無力,心悸等。

 2、脾陽虛:

 臨床表現

 主癥:腰膝冷痛,經久泄瀉,面浮肢腫。

 副癥:面色恍白,形寒肢冷,下腹冷痛,或五更泄瀉,下利清谷,或小便下利,或腹脹如鼓。

 舌脈: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沈細遲弱,或脈微細。

 藥膳附片狗肉湯

 組成:附片,狗肉,鹽適量。

 方法:將附片放入上灌中先煎2小時,然後加進狗肉,煮熟放鹽食

 功效:回陽補火,溫中止痛,散寒燥溼之功,煮時用開水,嚴禁冷水,否則會中毒。睡前服,服後不能吹著冷風和接觸冷水。

 藥茶健脾利水茶

 組成:豬苓,澤瀉,黨參,白術,木瓜,木香,檳榔,紫蘇,陳皮,茯苓,肉桂。

 方法:按原方比例劑量,研成粗末。每日用50~70克,置保溫瓶中,以沸水適量沖泡,蓋悶20~30分鐘,頻頻代茶飲用。

 功效:健脾溫陽利水,寬中理氣行水。主治慢性腎炎,脾虛氣滯水腫、腹腫脹滿、小便不利、消化不良、全身重著、神疲、面色光白、腰痛乏力、食納不佳、大便溏薄、苔白滑或白膩、脈沈緩。

 3、中氣下陷:

 臨床表現

 精神倦怠,少氣懶言,納谷不香,面色白,腹脹便溏。重則見男子遺精、女子帶下等癥。

 藥膳綠豆糯米豬腸

 組成:綠豆60g,糯米30g,豬大腸300g。

 方法:先將豬大腸徹底清洗凈,綠豆、糯米用水浸泡半小時,然後把綠豆、糯米放人豬大腸內並加水適量,腸兩端用線紮緊,放沙鍋內加水煮2小時左右即可。隔日服1次,連服7~8日為1療程。

 功效:補中益氣,清熱解毒,通便止痢。適用於溼熱下痢,便血,痔瘡初起,脫肛等癥。

 4、脾不統血:

 臨床表現

 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癥。

 藥膳山楂苡仁粥

 組成: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山楂5克,白糖適量。

 方法:將薏苡仁、粳米洗凈,放於砂鍋中,加水1000毫升,燒開後,加入山楂,小火慢熬成粥,再加白糖適量。分兩次空腹服用。

 功效:健脾止瀉、消食化積。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腹痛便溏者。

 藥膳山藥苡仁粥

 組成:山藥粉60克,薏苡仁30克。

 方法:先將薏苡仁洗凈水煮,將熟時,調入山藥粉,用文火繼續煮至粥熟。早晚溫服。

 功效:健脾益氣,滲溼止瀉。適用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或脾虛不運、溼濁下註之婦女帶下等證。

 運動養生方法大全

 早起伸懶腰

 經過壹夜睡眠後,人體松軟懈怠,氣血周流緩慢,方醒之時,總覺懶散而無力。若四肢舒展,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並配以深吸深呼,則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可以解乏、醒神、增氣力活肢節。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伸懶腰。

 平日多散步

 壹天緊張繁忙工作之後,到街頭巷尾走壹走,可以很快消除疲勞。眾多壽星的長壽秘訣之壹就是每日要有壹定的時間散步,尤其重視春季散步,因為春季氣候宜人,萬物生發,更有助於健康。散步要不拘形式,因人而異,同時也應註意:找空氣新鮮,環境安靜之處;散步要選擇合適的時間,不宜在飯後立即出行;老年人不宜空腹散步;堅持每周散步3 次,每次45~60 分鐘;散步時衣著要寬松;根據自身情況決定步行速度。

 踏青出遊

 寒冷冬季裏,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經過壹季的靜養,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此時外出踏青賞景,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精神。特別是春天的郊野,空氣清新,花紅葉綠,百鳥爭鳴,置身於如此優美的大自然懷抱,心情自然舒暢起來。而且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踏青春遊的風俗,所以踏青出遊不失為春季養生的好方法。

 踏青出遊,壹線在手,看風箏乘風高升,隨風翻飛,實在是壹件快事。風箏放飛時,人不停地跑動、牽線、控制,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的目的。看風箏高飛,眼睛壹直盯著風箏遠眺,眼肌得到調節,疲勞得以消除。這項活動特別適合青少年。中老年放風箏時要註意保護頸部,不要後仰時間太長,可仰視和平視相交替。放風箏最好以2~3 人為宜,選擇平坦、空曠的場地,不要選擇湖泊、河邊以及有高壓電線的地方,以免發生意外。

 多做戶外活動

 所謂戶外活動,就是指在室外、庭院、公園、大自然中的壹些運動,如釣魚、賞花、慢跑、練氣功、打太極拳等。室外空氣中有豐富的負氧離子,是促進生物骨骼生長的好養料,它雖見不著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飄遊”,對預防兒童佝僂病和中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癥都十分有益。

 運動禁忌

 鍛煉時肢體 *** 部分不宜過大,以防受潮寒誘發關節疼痛;不要在塵土隨風飄飛的地方鍛煉,要學會鼻吸口呼,不要嗆風;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先掄掄臂、踢踢腿、轉轉腰,身體的肌肉、關節活動開以後再做劇烈運動。初春時晨練不要太早。早春二月,清晨氣溫較低,冷氣襲人,如果太早外出鍛煉易受“風寒”的侵害,輕者患傷風感冒,重者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發作,甚至能使人凍歪嘴。運動後脫穿衣服要預防感冒。如果身上出了汗,要隨時擦乾,不要穿著溼衣服讓冷風吹,以免著涼引起疾病。鍛煉身體要全面,既要選做四肢胂展的動作,又要有背腹和胸腰部的屈伸動作。鍛煉中或鍛煉後,不要在草地上隨處躺臥,否則易引起風溼性腰痛或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