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全文是什麽?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全文是什麽?

壹、意思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壹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二、原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三、作者

唐代孟郊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遊子吟》是孟郊在溧陽所寫。作者早年漂泊無依,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壹個溧陽縣尉,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飽嘗了世態炎涼,更覺親情可貴,於是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二、賞析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系在壹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遊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

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

三、作者簡介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唐代著名詩人。

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壹歲,才在故鄉湖州舉鄉貢進士,於是往京應進士試。貞元八年(792年),下第。可能就是在這次應試期間,他結識了李觀與韓愈。《舊唐書》本傳說孟郊“性孤僻寡合,韓愈見以為忘形之”;兩人的性格都異乎流俗,是他們訂交的基石。

孟郊固然比韓愈年長十七,寫詩筆力也足與韓為敵,但他命運坎坷,仕途多蹇(jiǎn),所以反倒是他因為得到韓愈的表揚推崇,才詩名大振,成為韓愈這壹詩派的名士。貞元九年,孟郊應進士試,再下第。

(796年),孟郊四十六歲,奉母命第三次來應試,才得進士登第,隨即東歸,告慰母親。貞元十三年,寄寓汴州。貞元十五年,在蘇州與友人李翺相遇,嗣後又歷遊越中山水。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為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

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壹歲,又奉母命至洛陽應銓選,選為溧陽(在今江蘇省)縣尉。貞元十八年赴任,韓愈作《送孟東野序》說:“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去做縣尉是與他的願望很相違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盡到壹個縣尉的職責。

溧陽城外不遠有個地方叫投金瀨(lài),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yì),下有積水,孟郊往往去遊,坐於水旁,徘徊賦詩,以致曹務多廢。於是縣令報告上級,另外請個人來代他做縣尉的事,同時把他薪俸的壹半分給那人,因此孟郊窮困至極。

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辭去溧陽尉壹職。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鄭餘慶任盂郊為水陸運從事,試協律郎。自此,孟郊定居於洛陽立德坊。他的生活是到這時候才富裕壹點,可以免於凍餓了。然而不久他又遭到喪子之痛。 ·

元和九年(814年),鄭餘慶為興元尹,奏孟郊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孟郊聞命自洛陽往,八月二十五日(公元814年9月12日),以暴疾卒於河南閿鄉縣,終年六十四歲。

孟郊死後,韓愈與樊宗師為之經營後事,張籍提議私謚為貞曜先生,但不知為什麽,卻沒有把他的作品編輯成集。宋代《崇文總目》著錄《孟郊詩》五卷,不是完書;後經宋敏求搜集編綴,才成《盂東野詩集》十卷行世。

百度百科—遊子吟

百度百科—孟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