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流傳著壹段傳奇故事,叫做“趙氏孤兒”,說的是趙家被人所害,遭到滅門之災,壹對仆人為救趙家遺孤,把自己的兒子與趙家的孩子換了包。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兒子,救下了趙氏孤兒。這種“舍子救人”的行為其實就是第五戀母情結的表現。在“沈香救母”的神話中也有類似的情節:沈香殺了人,他的後媽王氏為了救他而讓自己的兒子去抵命。
許多人否認戀母情結的存在,因為他們沒有發現自己有戀母情結。按弗洛伊德的說法,這是壓抑的結果,沒有發現不能作為不存在的依據。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雖然同意歐洲人有戀母情結,但不承認戀母情結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諸島上的原始人沒有戀母情結。這個結論是他在深入調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後得出的。他發現,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兒子從來不會與父親發生矛盾,他們永遠是好朋友,“殺父”的念頭決不會發生。同時,他還發現,男孩對舅舅卻是既敬又恨。顯然,馬林諾夫斯基誤解了戀母情結。戀母情結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如果壹個小孩壹出生就被人領養了,他的戀母情結不可能指向親生父母,只能指向養父母。在母系社會裏,父親是族外人,在家裏沒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親的家裏行使男主任的權力。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親。男孩戀母仿舅、親母疏舅或殺舅娶母,正是母系社會的戀母情結的表現。中國作為文明古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壹定是非常早的。但是,母系社會的殘余影響迄今為止仍然存在。例如,雖然舅舅是外姓人,但舅甥關系壹般都比較密切,兄弟分家都要請舅舅來主持公道。中國人的戀母情結完全有可能表現為“戀母仿舅”。在“沈香救母”的神話中,沈香“抗舅救母”其實就是“殺舅娶母”的壹種變形。由此可見,戀母情結是壹種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