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意思如下:
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的發展。說明在面臨不斷發展的局面時,必須要改變現狀,進行變革和革命。
出處西周·姬昌《周易·系辭下·第二章》節選原文: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壹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壹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賞析: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巨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
被考定成於戰國中期的“周易大傳”,是當時學者在總結前人認知易經的成果基礎上,對易經卦爻符號體系及卦爻辭所作的壹整套註釋和闡解,其中既有老子、孔子這些哲學大家的思辨成果,也有更多古代優秀哲學家的思辨結晶,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發源處。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漢族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漢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壹脈傳至今,與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