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黃庭堅《訴衷情(波才動萬波隨)》原文與賞析

黃庭堅《訴衷情(波才動萬波隨)》原文與賞析

在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門生請問: 先生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

壹波才動萬波隨,蓑笠壹鉤絲。金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這首詞在構思用意上十分著力深刻,說是學金華道人漁父家風,實際上是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語,借此表白自己當時遭貶後的胸次襟抱。

詞前小序所說金華道人,即唐代詞人張誌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據《新唐書》記載,他原名龜齡,十六擢明經,肅宗特見賞重,因賜名,後坐事貶南浦尉,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亦以自號。曾寫過五首《漁父》詞,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壹闋最有名。其詞表達“得道身不系,無機舟亦閑,從水遠逝兮任風還,朝五湖兮夕三山”(釋皎然《奉和魯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的情趣,對後人影響很大。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山谷自黔州貶所移戎州(治所在今四川宜賓),賦閑之日,登高覽勝,目盡青天,感懷今古,不禁向往獨釣江天、泛跡五湖的自由生活而與張誌和神交意合。

“壹波才動萬波隨,蓑笠壹鉤絲”,這是幅寒江獨釣圖,壹碧萬頃,波光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遊其上,置身天地之間,垂釣於重淵深處,鉤入水動,波紋四起,環環相隨。這樣空靈灑脫的境界與尊前花下的綠意紅情,不啻有仙凡之別,令人逸懷浩氣,舉首高歌。“金鱗”二句寫垂釣之興: 魚翔深底,沈淪不起,為取水下金鱗,漁翁不惜垂絲千尺。此時此刻,漁父專註於壹念之上,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魚盤旋於釣鉤左右的情態:“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這壹虛設之筆描繪了漁翁閉目凝神,心與魚遊的垂釣之樂,在這種快樂中,漁父舉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魚。末三句皴染出壹幅空靈澄澈的江漁歸晚圖:“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從魚的乍信乍疑情態忽然轉入江漁歸晚的圖景,用筆雖然突兀,但意思並不離奇,因為詞中的“漁父”,本來就是誌不在魚。據說張誌和垂釣時不設餌,乘興而往,興盡而返,不計所得如何。黃庭堅繼承的就是這種漁父家風,他向往的是那種置身江天、脫落塵滓的逍遙生活,那麽,突出漁父在這樣壹種澄靜淡遠的境界裏,任漂泊而不問其所至,不正顯示漁父的最終目的與風人之旨麽?

黃庭堅稱揚的是張誌和的漁父家風,但這首詞的語句卻本自秀州華亭船子和尚德誠的《撥棹歌》,該題下有詩詞三十九首,其壹雲:“千尺絲綸直下垂,壹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顯然,黃庭堅這首詞是由船子和尚《撥棹歌》增益而成。船子和尚為唐元和、會昌間人,其《撥棹歌》本是超度眾人的偈語。禪宗講究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故說法傳道都用比喻暗示,因此禪宗說偈往往有類詩詞。據《五燈會元》記載,壹次有壹官人問船子和尚:“如何是和尚日用事?”他答曰:“棹撥清波,金鱗罕遇。”這個比喻是說,皈依佛法之人,處世優遊而不涉虛名榮利,當如行船於水而槳不碰魚身。那麽這首《撥棹歌》的意思,也可分作二層理解,前二句暗喻沽名釣譽,紛紛攘攘的世相,後二句是象征功利心絕,頓然透脫的悟境。於是,黃庭堅的借用船子和尚的《撥棹歌》,不也是他當時參破世相、舍棄榮利的心靈表白麽?這樣,他就將張誌和那種誌不在魚、逍遙自由的漁父家風,更升華為壹種擺脫世網,頓悟入聖的精神境界。

黃庭堅在這首詞中寫得如此逍遙超脫,但當時的實際生活卻沒有那樣自由。哲宗紹聖二年(1095),作者因修《神宗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黔州(今四川彭水),三年後又遷至戎州,經過朝政的反復與自己三年的貶謫生活,他對世相人生有了更深的認識,有感於人世因緣的束縛,而又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他在心中幻想出壹個逍遙超脫的境界,通過對不受羈勒、隨緣任運的理想王國的描寫,來為自己苦痛的心靈註射壹針麻醉劑。題序“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表明了寫作的真正動機,乃在於表白自己面對江山勝景,幡然悔悟的解脫心理,但是這種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只是更說明現實對他的真實束縛。因此在這首詞貌似空靈超脫的漁父家風與禪機佛理中,又打著作者當時生活創傷的印記。

這首詞在取景設境上具有象征色彩,雖然在描寫上不失形象的鮮明與完整,但他的用意並不在具體景物本身而在於形象後面的暗示。作者展開的是壹連串跳躍行進的特寫鏡頭: 波紋四起的水面,獨釣江天的漁翁,沈淪不起的魚兒,吞吐猶疑的魚情,青山明月下的歸舟。這些鏡頭組織成壹幅空明澄澈、含意深遠的山水畫軸,特別是最後“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三句,直以詩家之化境寫禪宗之悟境,用自然超妙之景象征自己覺悟解脫,由凡入聖的心誌襟懷。相傳這首詞在當時頗有名,南宋張元幹特將所填《訴衷情》調名改為《漁父家風》,可見其稱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