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稿如何寫
采訪稿如何寫,壹般來講,記者在采訪活動中通常會和被獲取信息的對象面對面交流,在采訪過程中進行觀察、調查、訪問、記錄、攝影、錄音、錄像。下面來看看采訪稿如何寫。
采訪稿如何寫1在寫采訪類文章之前,需要做好多個方面:
1、確定采訪目的,沒有采訪目的的文章,就像在報流水帳,使讀者找不到主線。在采訪之前,首先要確定妳本次采訪的目的。妳想讓讀者知道些什麽?為什麽要做這樣的采訪?能給大家帶來些什麽啟示?
2、確定采訪人選,在確定好采訪目的後,第二步便是尋找被采訪人。要找的被采訪人必須與采訪目的息息相關,無關的人不要夾雜其中。
3、了解被采訪人,確定完采訪人選後,要了解他們,知道他們的經歷。在不了解他人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采訪,是壹種不禮貌的行為,更會影響到妳提問的質量。
4、認真設計問題,在寫采訪類文章中,問題是必不可少的,問題的好與壞,直接左右文章的質量。
采訪,指采集尋訪。是新聞界詞匯,即記者為取得新聞材料而進行觀察、調查、訪問、記錄、攝影、錄音、錄像等活動。是壹種媒體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過記者和被獲取信息的對象面對面交流。
采訪稿如何寫2①構思準備
先整理采訪完畢的材料,如果有極佳的素材就以他為中心確立選題和結構,再選取相應的素材。如果現有材料無從下手,尋找壹個同類型的優秀稿件模板參考是最簡潔的方法。寫采訪稿需要抓住每壹個點找素材,然後做素材分類,素材整理。
②撰寫稿件
這是實質性的壹步。但是在參照模板完成稿件後,確定稿件信息是否完整——大標題、小標題、署名。
寫作要點:語言簡潔,生動敘述,切忌壹問壹答式,自我感受過多。
采訪稿如果都是壹問壹答式的對話會使文章顯得無趣,讀者就會感到厭煩。而有過多的感情代入會使妳的文章更像活動感悟、抒情隨筆(沒有明確受眾,以自己為中心),結果離采訪稿越來越遠。
又是兩個小tip:
學會觀察,捕捉細節:觀察被采訪者辦公地點的環境布置,被采訪者的外貌、神態變化、動作……這些都可以在采訪稿中寫出來,這樣文章會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以讀者為行為主觀點:語言求實,努力做到讓讀者感同身受,如介紹人物經歷時,可間接引用;介紹人物身世時則可直接引用,這樣會使文章更加感人。切忌以“我……”開頭。
③提交稿件
在提交稿件之前,如果不是十分緊急,可以先放下出去走走放松放松,過幾個小時回來再看壹遍自己的稿件。此時妳會發現許多疏漏和錯誤之處,再改掉這些問題後再提交出去。
采訪稿如何寫3采訪稿怎麽寫:
1、抓住核心問題,開門見山,切中要害。
這種方法是壹開始就提出硬性的、緊扣主題的問題,然後擴展為比較籠統的問題。它適用於采訪那些善於言辭、敏於思考、感覺自信的對象。開門見山
會讓對方覺得妳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對方覺得妳懂行,值得交談。
2、由淺入深,追問問題,發掘未知的細節。
深度報道的提問有許多尖銳的問題,有時難免讓記者碰壁,采訪對象要麽拘謹不安,支支吾吾,談不到要害,要麽有心拒絕,閃爍其辭,加以敷衍。這就要求記者具備追問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壹些寬泛的話題緩解氣氛,逐漸引入正題;或旁敲側擊,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細節。
3、誘導性的提問,引出生動活潑、論點鮮明的談話。
在誘導性提問中,采訪對象得有較好的敏感性,並肯於爭辯,而記者則需要掌握好談話的時機,運用語氣、聲調或措辭來引誘對方作肯定性回答。誘導性提問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取決於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建立融洽關系的程度。因為誘導性提問容易使談話達到互不相讓的地步,但只要融洽關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話。
4、適度的沈默。
沈默也是深度報道采訪提問中的壹個重要的技巧,因為深度報道的提問多是要點性、針對性、獨家類的提問,需要給采訪對象留出思考和闡述問題的.時間。聰明的記者壹般不會打斷采訪對象的話,這樣可能得到直接詢問得不到的情況。故意地不露聲色,有時同樣有效。
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邁克·華萊士說:“我發現,在電視采訪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問壹個漂亮的問題,等對方回答完畢妳再沈默三、四秒鐘,仿佛妳還在期待著他更多的回答。妳知道會怎樣嗎?對方會感到有點窘促而向妳談出更多的東西。”
5、善於觀察與傾聽,捕捉采訪問答中所不能顯現的事實。
我提醒所有的記者“在采訪時別忘了帶上眼睛和耳朵”。我們強調觀察和傾聽是因為深度報道采訪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因和珍貴的新聞事實,都是記者調動所有感官包括心靈去感知到的。
(1)、選擇正確的視角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這個視角可能是指宏觀的,把握事物相互關聯的全局視角;也可能是指記者個人情感、思想的視角;還可能是指在現場觀察時的微觀視角。總之,正確的視角加上細致的觀察,會讓記者獲得準確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資料。
(2)、做壹個有心的聽眾,鄺雲妙在《當代新聞采訪學
》中提出:壹名記者,特別是壹名老練的記者,應該是最善於傾聽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確,善於傾聽的記者往往更容易有豐厚的收獲,也更容易與采訪對象溝通。稍縱即逝的新聞線索,談話對象的弦外之音,都會因為妳的有心傾聽而被發掘,對新聞事實的領悟或許就會更接近其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