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意思是:什麽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麽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句話出自《矛與盾》,說的是壹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
壹、《矛與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矛與盾》譯文
有壹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麽東西能夠穿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麽樣呢?”那人張口結舌,壹句話也回答不上來。什麽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麽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三、《矛與盾》作者介紹
韓非是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新鄭是鄭韓故城),韓王室諸公子之壹,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難壹》壹書中。
四、《矛與盾》告訴了我們什麽道理
《矛與盾》的寓意是說話辦事要壹致,不能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矛盾或抵觸。什麽事都不能誇大其詞,使人感到漏洞百出。且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