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宋王禹為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
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於山野廟宇的和尚壹樣。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賞析:
全篇語言樸實,議論明快,敘述簡潔。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寒士的困頓生活,給人淒涼、清苦之感,寥寥幾句,質樸平實,由小見大,揭露出社會生活最為真實的壹面,貼近生活的真切感。
這首詩以清明時節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現了古代清貧知識分子的困頓生活,表達了詩人生活的艱難和以讀書為樂的情懷。前半部分,開門見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發的時節,到這壹天,人們不論貧富,都要穿著春裝,到郊外去賞花踏青。在這樣壹個觀賞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裏,我們的詩人卻兀坐家中,既沒有花酒助興,也沒有高朋作陪。在這樣的情況下“過”清明,詩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為典型。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壹種幾乎被世人遺忘、自生自滅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表現出作者淒苦冷寂的心情。
後半部分,自訴人窮誌不窮,表明寒士的清明佳節,第壹件事就是刻苦用功,發憤讀書。壹盞伴隨他苦讀詩書的燈,仿佛點燃了生命的火炬,驅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於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凈化,另有壹番“興味"在心頭。“興味”的內在涵義就是有誌者事竟成,正因如此,詩人的形象更加生動形象,才能在無花無酒的清晨,專心致誌地在讀書中度過清明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