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營造環境教育的氛圍
(壹)生態環境創設方面:人的生命太需要綠色了,孩子們更是如此。給孩子們壹塊綠地,壹個水池,壹個花園,室外盡量開辟草坪、花園、菜地,利用自然角、動物角,讓幼兒親身體驗植樹、栽花、養草、種菜的樂趣,努力創設凈化、美化的育人環境,使他們萌發了愛護環境的感情。
(二)裝飾環境布置方面:可以在幼兒園的每個角落加以利用,設計有關環保的宣傳畫等,從而使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在室外、樓梯間的墻壁、走廊等地方設計環保題材的壁畫等,在班內張貼《愛護小樹苗》、《地球是我家》、《藍藍的海洋》等環保標語———通過用各種方法,來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班內每個角落加以利用,宣傳有關環保的知識、宣傳世界環境日、植樹節、愛鳥周、地球日、臭氧日等環保節日的意義和內容宣傳畫等,從而使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又如在周圍多制作壹些美麗的花、草、樹木,讓幼兒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氛圍之中,產生熱愛之情。
(三)文字環境布置:利用櫥窗及張貼標語,向家長宣傳環保知識、宣傳世界環境日、植樹節、愛鳥周、地球日、臭氧日等環保節日的意義和內容。
(四)語言、音樂環境布置方面:利用每周壹次的小廣播也可起到較好的環保宣傳教育效果。通過室內外的廣播,播放小鳥的聲音、動物的叫聲、環保歌曲、環保小故事等,與周圍的環境構成壹個立體空間環保教育網。
我們既然創設了環保教育環境,教師在課堂或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就要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把環保教育融入幼兒園創設的環保教育環境之中,把環境布置作為環保教育的教具。如認知活動《自來水從哪裏來?》,除了課堂教育外,還可帶幼兒觀看錄象,講述江河的水如何進入大水池,進入自來水廠,進入水塔和千家萬戶的遷移過程,直接觀看,使幼兒印象更加深刻。又如帶幼兒在餐後、課間休息等時間,參觀生態環境方面的布置讓幼兒更多接觸自然界的各種生物,讓他們了解自然界各種生物的互存關系。
二、從幼兒玩水抓起
在幼兒園開展環保教育,還要采取讓幼兒易懂、易做的方式,必須立足於幼兒的生活實際,從壹些小事著手,由小及大,由近到遠,開闊幼兒的眼界,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玩水可以說是幼兒喜歡的壹種活動:喝水時他們看見壹只螞蟻或小蟲就用水去淋它;看見地上有小坑,他們會往裏面灌水,看見下水道口他們會往裏倒水,看看水是怎樣流走的。洗手時,他們用手指堵住水龍頭口,讓水花四濺,他們樂得哈哈大笑,或者把水龍頭開得大大的,自來水嘩嘩地流,壹會兒水池就滿了,他們的手在裏面劃來劃去,真是好玩極了。他們怎麽會想到這是在浪費水資源?為了使幼兒不浪費水,我開展了主題活動“節約用水”。通過繪畫活動:“設計節約用水標記”,貼在水龍頭旁,提醒幼兒隨時擰緊水龍頭;並開展“地球上的水會用完嗎?”的討論活動,並請幼兒從地球儀上找出世界上有水的地帶,讓他們了解海水和淡水的區別,從而讓幼兒明白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匱乏,以此達到教育幼兒節約用水的目的。收集圖片、資料:幹涸的河流、枯死的莊稼、草原上的人們排隊取水等等,讓幼兒感受水的重要,喚起幼兒的同情心,產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懂得要節約用水。
三、把環保教育滲透於教學之中
幼兒壹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幼兒園活動。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教師都要不失時機地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多給幼兒講授壹些有關環境與環境保護的新鮮事物,豐富幼兒的環保知識。組織他們參加有關環境保護的活動,向幼兒介紹壹些環保動態,舉辦環保知識小競賽等。可以鼓勵孩子和家長***同收集壹些有關環保方面的資料,如:剪報、壁畫等,通過幻燈等宣傳工具進行宣傳,這些方法都可以大大地豐富幼兒的環保知識。
我們還通過設計壹些環保遊戲來加深幼兒的環保意識。比如我們在大班設計了壹個“小貓搬家”的活動,目的是讓幼兒知道小貓搬家的原因,樹立保護水質等環境意識。在活動開始老師可以問:小朋友,小貓最喜歡吃什麽?(小魚)小魚生在哪裏?(水裏)然後老師再帶幼兒到壹條有魚的河、壹條堆滿垃圾的河裏分別看壹看,然後問幼兒兩條河裏分別有什麽東西。總結幼兒回答後老師再問幼兒:“小朋友,×條河邊被居民倒垃圾,水變臟了、小魚沒了,小貓釣不到魚吃怎麽辦?誰能替小貓想辦法?總結幼兒討論:給小貓搬家,買小魚給小貓吃,爬到樹上去,讓爸爸開大卡車把垃圾運走,找環保叔叔,不讓倒垃圾……然後遊戲開始,老師先讓小朋友把小貓的家搬走,再讓他們用大卡車搬垃圾,最後,小貓原來的家裏小河的垃圾被運走了,居民們不再倒垃圾,河水清了,小魚又遊回來了,最後和小朋友壹起做“保護河水人人有責,嚴禁亂倒垃圾”的牌子,遊戲結束。
隨著大班小朋友知識面的擴展,老師也可以嘗試著向他們進行壹些生態平衡的啟蒙教育,引導他們科學地看待和愛護自然界的生靈。過去,有小朋友曾經問過我:“老師,在故事裏,狼和蛇都是大壞蛋,為什麽電視裏卻要大家保護它們呢?”面對類似問題,老師可以趁機告訴他們,為了維護壹個地區的生態平衡,過度撲殺和過度繁殖都是對人類環境有害的,從而讓孩子們對為什麽要保護環境、為什麽要維護生命的生態平衡有壹個初步的了解。
同時在德育工作方面,以環保為載體,從身邊的事情做起,以愛護自己、愛護周圍的環境、保護水資源、愛護鳥類等活動,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環保活動中,我們開展了爭做“綠色小衛士”、“環保宣傳員”等活動,並結合升旗手、小組長、評紅花的評選表揚在個人衛生、行為習慣和愛護綠化、關心同學、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幼兒。為幼兒樹立榜樣,從而讓他們明辨是非,懂得道理,並自覺地付諸於自己的行動中,養成習慣。
四、讓幼兒參與環保活動
幼兒環保的意識須靠實踐與操作形成,所以,應該鼓勵幼兒參與各種環保實踐活動。比如有壹次,我們在樹底下發現壹只受傷的小鳥,我就啟發幼兒怎樣救小鳥,有的幼兒說:“快給它包紮好”,有的幼兒說:“送小鳥到我們的動物角……”,於是,我又組織幼兒壹邊幫小鳥包紮壹邊說:“小鳥傷的比較重,可能在這裏住壹段時間,誰願意照顧它?”“我!”、“我!”,幼兒都搶著完成任務,最後只能用輪流的方法來照顧小鳥。而每壹個小朋友都盡心盡力關心小鳥,經常觀察小鳥的傷口情況及食物、水是否充足,當小鳥的身體恢復後,我就講述故事《小鳥找媽媽》,讓幼兒理解小鳥想念媽媽的心情。問“我們飼養的小鳥也很想念媽媽,怎麽辦呢?”小朋友們說:“我們快把小鳥放了讓它找媽媽吧!”於是,我就組織幼兒搞了壹次放飛小鳥的活動。結果,小朋友都依依不舍地跟小鳥道別,有的幼兒還流出了眼淚呢!
在壹次春遊活動中,小朋友們都坐在草地上進餐,清潔工人正在忙碌地打掃地面的落葉,我馬上對小朋友們說:“小朋友,妳們看,清潔工多辛苦啊!小朋友們有垃圾應該倒到哪裏去呢?”小朋友們齊聲答道:“應該倒到垃圾筒裏去。”我高興地表揚他們說:“大家說得好,如果人人都隨地扔垃圾,那麽我們的公園、草地、馬路,就會變成垃圾站;如果人人都不隨地丟垃圾,公園和街道就會更整潔美麗。”餐後,小朋友們都自覺地把垃圾用膠袋裝好丟進了垃圾筒內。
五、以家長的理解、參與為支柱,促使幼兒自主參與創設物質環境
影響幼兒發展的不只是幼兒園教育,幼兒園只是幼兒接受教育影響的環境之壹,家庭是幼兒更重要的成長環境,而且由於親子之間不可替代的血緣、情感關系,以及家庭影響的先導性、持久性等特點,家庭影響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幼兒園。《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取得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幼兒園開展的每壹項活動都離不開家長的理解、支持、參與,所以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把我們活動目標介紹給家長,及時與家長溝通活動的內容、活動的途徑、活動的方法。如:為了使本課題研究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研究的目的,在開展本課題研究前,教師通過了家長會向家長宣傳、介紹本課題研究的目的,使家長了解研究本課題的意義,取得家長的理解。幼兒園教育改革不僅需要家長的理解、支持,更需要家長充滿責任感的參與。為了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也成為幼兒園教育的主角,我們以具體的活動為橋梁。如環保主題活動“地球生病了,我們應該怎麽做”中,為了讓孩子有豐富的感性經驗,教師發動家長壹起收集有關地球生病的原應和為地球治病的方法,大家有的跑到大街上、小河邊、公園裏尋找相關的資料用照相機拍下來,有的到圖書館收集圖片,有的家長與孩子上網查找資料,有的將電視上的環保宣傳或相關的內容錄制下來等等。在很短的時間內,家長和孩子們***同收集了很多內容。由此可見幼兒尋找活動資料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參與。通過本學期開展的壹系列環保主題活動,發現環保教育重在幼兒自身習慣和內在意識的形成,作為老師、家長,我們都有責任、有義務在孩子們面前樹立良好環保意識和行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