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範仲淹為什麽能提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千古名言

範仲淹為什麽能提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千古名言

壹、範仲淹能提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千古名言的原因有:

1、寫作背景是:宋朝時期,滕子京因遭誣陷被貶到嶽州當知府,重新修復了嶽陽樓,範仲淹受他的囑托寫壹篇《嶽陽樓記》:“古代的仁人誌士不因外物好壞或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是範仲淹壹生的寫照。範仲淹拋下家室與韓琦壹起鎮守陜西,屢次擊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全。

3、這句話中也同時寄托著範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二、賞析名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原句為:“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意思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三、範仲淹簡介:

範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範仲淹,字希文。死後謚號:文正。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範老子。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範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註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範仲淹壹生的論著很多,詩,詞,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愛國憂民,反映社會現實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嶽陽樓記》,詞《漁家傲》,詩《江上漁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