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藝人歡歡在家中自殺身亡,是小虎隊的師姐。此次藝人自殺事件引起轟動,歡歡輕生,肯定承受了太多壓力,造成抑郁癥。如何直面抑郁癥,保持心理健康呢?
熱點聚焦:臺藝人歡歡家中自殺身亡
藝人歡歡(於佳卉,43歲), 1日下午被家人發現在臺中市中清路壹段租屋處炭燒自殺亡,檢警相驗後初步排除他殺嫌疑,家人認為應與走不出喪父傷痛有關。
歡歡的弟弟表示,姐姐是家中的獨生女,與父親感情特別好,2年前父親生病,她特地搬回臺中就近照顧父親,不久父親突然走了,姐姐壹直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心情愈來愈不好,後來就得了憂郁癥。之後歡歡就很怕害接觸人羣,前幾個月狀況不太好,家人持續安排她看精神醫生,每天勤於聯絡,情況逐漸好轉,昨天下午歡歡與家人吃過中餐後說要回家,等壹個男性朋友來訪,之後就打電話就都沒有人接,事前完全沒有征兆,也未透露輕生念頭,沒想到竟會輕生。
吳宗憲2日錄像時還不知此事,本來錄像後趕著離開去下壹個通告,但被問到歡歡輕生的事時,他停下腳步問“還好嗎”,隨後得知已過世的消息讓他突然變臉,直呼:“怎麽會那麽傻呢?”他說:“自殺要比殺人還有勇氣,肯定承受太多壓力,不能接受自己慢慢離開人羣。這是太年輕出道的問題,不能接受起落,選擇迫降……我們也曾面臨過高低潮……怎麽會這樣……”
對此,演藝圈也有許多藝人紛紛表達不舍,侯昌明在臉書表示,“人生的路也許不好走,但就是如此才會豐富;心中有事壹定要說出來,情緒不好壹定要適當發泄,希望不要再有遺憾的事發生了!”此外,宋新妮、汪建民等人也都在臉書表達難過與不舍。
藝人生涯:跑的是通告,賣的是人生
多數認識歡歡的人,對她的記憶力都停留在張克帆為她寫歌,她低頭掩飾動情的場景。回頭看,這些年很多離世的臺灣藝人,都是從《康熙來了》這個節目被內地觀眾知曉的。因著綜藝咖掰碎自己經歷逗樂觀眾的特點,而讓人覺得很親近。所以當聽聞他們離世的消息時,會有種遠比大咖更為情傷的感覺。
歡歡身材纖瘦,頭發很長,在《康熙》時常被小S調侃像“女鬼”。2013年12月19日,是她此生錄制的最後壹期《康熙》,她剪短了頭發,但性格還是那樣活潑,還曾調侃小S嫉妒自己。未料半年後的她卻悲觀自殺,不得不讓人想起很多通告藝人掛在嘴邊的話——都是節目效果。雖然如今看來“歡歡”這個名字有些諷刺,但她開朗的曾經,確實留在了很多人的記憶裏。
抑郁癥是壹種常見病 大部分想過自殺
抑郁癥到底離我們有多遠?在患者中,來自社會各個行業的人都有。抑郁癥是壹種常見病,在該醫院的心理康復中心,每天都會接到這樣的患者。抑郁癥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總是憂愁傷感、對任何事情都喪失樂趣,甚至悲觀絕望,如夜裏同海上的壹葉孤舟,看不到壹點點光明和希望;思考問題困難,思維遲緩就是自覺腦子不好使,記不住事;睡覺早醒,睡眠不足;運動抑制,包括精神精力減退、總有疲乏感、不愛活動、渾身發懶、走路緩慢、言語少等。嚴重的可能不吃不動,生活不能自理。
單純的抑郁情緒就像剎車系統,讓人適可而止,壹般有具體的誘因,程度較輕,時間較短,能很快緩解。而抑郁癥的情緒低落持久而嚴重,持續2周以上,影響社會功能並造成極度痛苦。情緒的低落與處境不相稱,也不能自我調節,還存在興趣減退、持續疲勞、頭腦遲鈍、不能集中註意等許多其他癥狀,呈現壹組特有的綜合征。
重要的是除了抑郁癥患者由於情緒低落、悲觀厭世外,嚴重時很容易產生自殺念頭。並且,由於患者思維邏輯基本正常,實施自殺的成功率也較高。自殺是抑郁癥最危險的癥狀之壹。
據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新進展》提供的數據表明,應該重視抑郁癥,抑郁癥有較高的致死性與致殘性,據研究,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比壹般人羣高20倍。社會自殺人羣中可能有壹半以上是抑郁癥患者。有些不明原因的自殺者可能生前已患有嚴重的抑郁癥,只不過沒被及時發現罷了。由於自殺是在疾病發展到壹定的嚴重程度時才發生。所以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對抑郁癥的患者非常重要。不要等患者已經自殺了,才想到他可能患了抑郁癥。
抑郁癥偏愛公務員和白領患病人羣趨於年輕化
臨牀資料顯示,患抑郁癥的母親所生的子女患此癥的較多。這是因為如果父母患有抑郁癥,沈默少言,害怕各種社會活動,或者對事物的知覺過於敏感,身體稍有不適或遭遇壹些挫折就十分焦慮和悲觀,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個性發展。
在臨牀就診者中,親人死亡、家庭破裂、失戀、嚴重的軀體疾病、學習和工作中的困難和挫折等,這些應激事件容易使人自尊心受到打擊而誘發此病癥。而且主觀判斷這些負性社會應激事件的危容程度越大,個體可利用的應對方式越缺乏,則抑郁情緒越嚴重。此外,抑郁癥的發生也與患者病前的性格有關。多數患者其有明顯的內向、孤僻的性格,他們往往比壹般人更多愁善感、思慮過多、處世悲觀。
另壹方面,隨著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大,白領和老板,由於長期處於緊張的生活環境之中,加上繁重的工作壓力,也成為近年來抑郁癥的高危人羣。
其次,青春期、更年期和兩個階段的中間人羣也成為抑郁癥的易發階段。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大腦功能不穩定的時期,而夾在他們中間的人羣,承受著工作、結婚、買房等各方面的壓力都比較大。
如何確診自己得了抑郁癥?
抑郁癥主要表現為心境低落、興趣或樂趣喪失、精力下降,簡而言之就是“什麽都不想幹”,並伴隨“三自”———自責、自罪、自殺,“三無”———無望、無助、無能癥狀,以批判、消極和否定的態度看待自己,嚴重時可出現自罪觀念甚至罪惡妄想……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人的情緒在正常情況下是有波動的,但波動的幅度和時間壹般有限度。比如壹個年輕人失戀了,她第壹個星期不高興很正常,第二個星期不高興也可以理解,但相比第壹個星期,她應該已經有所好轉。但憂郁癥卻是相反的,隨著時間推移,病情只會持續加重。
醫生提醒,當上述的心境癥狀脫離了事件本身,存在強度過於顯著且持續時間過長,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時,就需要到醫院進行專業的評估和診斷。壹般而言,“三低”持續兩周: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不足時,在排除其他因素(煙、酒等物質依賴,中風偏癱、帕金森等疾病)後仍不好轉,就該去醫院及時就診。
走出誤區,正確自救和拯救
據資料顯示,早在2009年,中國抑郁癥患者已達9000萬。面對龐大的患病人羣,僅有30%被識別出來,識別出來後就醫的患者也只有30%。這意味著,目前中國抑郁癥就醫率不足10%。
大多數人認為情緒不好不是壹種病,自己想開點就能解決問題。還有壹些人在患上抑郁癥後產生‘病恥感’和恐懼感,怕被貼上‘精神病患者’的標簽。對抑郁癥的錯誤認知是臨牀中最常見的現象。憂郁癥並不能由患者自主控制,就像壹個人的大腦裏缺少了快樂物質,想快樂也快樂不起來。
其次,抑郁癥屬於高復發疾病。多年的臨牀經驗表明,抑郁癥患者很少只復發壹次,即便治療後復發率也高達50%,如果發作3次以上最好終身服藥。但現實治療中,仍有很多患者覺得自己心情好了,就擅自停藥、減藥,這也是造成抑郁癥反復發作的壹大原因。
相比於認知率不夠、復發率高,自殺是抑郁癥患者面臨的最大風險,對自殺風險的評估幹預和防範是治療最重要的壹個環節。抑郁癥的治療強調足量足療程。首發患者壹個療程包括2~3個月的治療期,半年的鞏固期和2年的預防期,後兩期主要的治療目標就是預防復發。
值得關註的是,壹旦生活、工作壓力過大或者過度勞累,也會增加抑郁復發的機率。“疾病治療的恢復期應適當休息,有利於康復。恢復不完全的患者有殘留癥狀,如失眠和軀體不適等也是復發的高危情況。”
四大方法 趕走抑郁自我治療方法
壹、堅持鍛煉
特別是早晨時期的鍛煉,出很多抑郁癥患者有行動遲緩、邋遢、懶惰的狀況,長期這種狀況不僅嚴重損害身體機能,更會加重抑郁癥患者消極、負面情緒。俗話說,壹日之計在於晨,早晨的空氣可以說是壹天當中最清新的時刻,它可以充分調動人體潛能活化身體細胞,當身體放松了,內心也慢慢就會放松下來,情緒自然就會有壹定的緩解。
二、外出交際
把自己關在家裏,逃避與人接觸,是抑郁癥患者常見的表現,而這首先是他們所需要改變的地方。抑郁癥患者常表現為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不如他人、什麽都做不好等負面癥狀,這些感受導致他們興趣匱乏、遇事退縮、減少社交活動、封閉自己,這使得抑郁癥者處在惡性循環之中,不斷的強化了自我癥狀。
改變這種惡性循環的前提必須強迫自己走出去,多接觸朋友,參加社會活動或出去旅遊,盡管開始內心會很痛苦,但是只要堅持壹段時間後,負面的情緒感受就會被外部環境慢慢消融,妳的自信心就會重燃起來。
三、觀息法
觀息法是心靈重塑療法其中的壹種凈化內心的方法。呼吸的品質代表著生命的品質,呼吸伴隨著生命的開始和結束,呼和吸稱為“息”。心理學上講,專註於呼吸是身心壹體的練習,可以讓分離以久的身心開始融合,消除內在思想的對抗,回歸本真的自我。從醫學上講,呼吸、心跳、腸胃蠕動是受自律神經也就是植物神經的控制,專註於呼吸的訓練可以修復高級神經系統,這是其他任何醫學手段、藥品或補品不能達到的。
抑郁癥患者可在早晚的時間練習觀息法,練習時輕輕閉上雙眼,把註意力放在呼吸上,無論任何念頭出現,妳都要以不推、不抗、不糾纏的心接納它,而妳所需要做的就只是純然的觀察呼吸,以盤腿的姿態,二十分鐘時間為基礎,半個月至壹個月後,可以延長練習時間至四十分鐘到—個小時。
四、冥想法
冥想是身心靈脩習的壹種很好行為,現在已被廣泛的應用到心理治療和心靈成長活動中,冥想可以減少緊張、焦慮、抑郁等情緒,有規律地練習冥想會增強意識,有助於抑郁癥患者獲得啟迪。
雖說是冥想,但卻有很多方法,這裏所提出的是壹種簡單的冥想練習,抑郁癥患者只需在內心中確定壹個自己的願景圖,它可以是任何壹種主題,以抑郁癥患者自身感到平靜、放松或是愉悅為準,然後在大腦中去想象實現,越是能集中投入情感在這個願景圖上,效果就越好,這個練習要持續重復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