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1848年歐洲革命的法國

1848年歐洲革命的法國

法國二月革命是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壹,法國人民面對奧爾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建立***和國(法蘭西第二***和國),鼓勵了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令十九世紀時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反動機制受到進壹步打擊。 中產階級及自由主義者的不滿

1840年至1848年,親政府的保守黨派領袖弗朗索瓦·基佐(Guizot)當了首相弗朗索瓦·皮埃爾·吉堯姆·基佐(Fran?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1787年10月4日-1874年9月12日),是壹名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他在1847年—1848年間任法國首相,是法國第二十二位的首相。為了贏取大支持,他以官位為獎賞,並濫用權力亂批商業合同,以討好資本家。政府官員在國家資助的計劃中投資,政府答應以高息支付銀行家借給政府以填補巨額赤字的款項。各種醜聞陸繼湧現,令政府信譽受損。

中產階級要求溫和的改革,希望藉擴大選舉權加強民主性以清除政府中的貪汙行徑。但吉佐和路易腓立拒絕回應這些要求,並繼續其“無為”(do nothing)政策;路易·菲利普更逐步加強警察審查出版的制度及群眾集會的限制。這顯示他不是壹個徹頭徹尾的民主領袖。因此,“七月王朝”的統治基礎從壹開始便很薄弱。

路易·菲利普拒絕支持1830年的意大利及波蘭獨立運動,亦使法國的自由主義者失望。

面對政府的貪汙及專制,知識分子及中產階級十分不滿政府的統治。***和主義者更希望推翻君主制,成立***和政府,他們要求全民投票,對路易·菲利普的專制完全失望。

工人階級及社會主義者的不滿

隨著法國工業化在1830年代以後突飛猛進,工人階級興起及社會主義思

想亦廣泛流行。聖西蒙(Saint-Simon)、傅裏葉(Fournier)、卡貝(Cabet)、路易·布朗(Louis Blanc)及蒲魯東(Proudhon)皆是法國著名的社會主義者。他們成立民間組織,提倡社會主義及人道思想,希望政府加強保障國民的就業機會、老弱者的權益。這種思想亦直接激發“主權在民”的觀念及對普選的爭取。社會主義的宣傳行動,更增加了人民的普遍不滿。

天主教會及正統主義者的不滿

法國的天主教會不滿基佐偏重資產階級的腐敗統治,並對於政府帶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宗教政策亦表示猜疑和憂慮。

正統主義者認為路易·菲利普是壹個篡權者,他的統治亦沒有波旁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之下,查理十世的孫子尚博爾伯爵更有資格繼承王位。

拿破侖支持者及民族主義者的不滿

路易·菲利普以“平民皇帝”自居,生活簡單而沒有風采,加上施政傾向保守謹慎,沒有拿破侖支持者強調的軍事榮耀,不免叫人失望。

溫和的外交政策亦是奧爾良王朝(Orleanist monarchy)失敗的主要因素。民族主義者譴責路易·菲利普卑躬屈膝的外交政策,讓法國的外交政策臣服於英國之下,更不滿路易·菲利普未能善用時機使比利時受制於法國。加上1840年代拿破侖崇拜的復興,以令拿破侖的缺失被遺忘,其成就卻被歌頌。拿破侖被認為是國威的象征,被看成是壹個英雄,且是社會的改革者。對拿破侖的崇拜最終加深人民對路易腓立政府的失望,人民將之與拿破侖的功績比較,更認為現政權在外交上的不濟。

總括而言,政府的失政、以及統治者缺乏政治魅力是令二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1847年,自由主義者開始舉行很多“宴會”(banquet),他們在此討論了很多關於改革的問題,這些“宴會”後來被禁止。在1848年2月22日,工人和學生聚集壹起納喊,要求推行改革。他們高唱《馬賽曲》,並在街上燃燒雜物。2月23日,國民衛隊奉命恢復秩序,但他們沒有執行命令,反而投向革命的群眾。

路易·菲利普唯有作出某些無用的挽救措施,如撤銷基佐的職務以討好革命者,但最後他還是要放棄王位。拉馬丁(Lamartine)成立了臨時政府,宣布建立***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二***和國)。 1848年2月29日,慕尼黑起義,大學生、工人、市民聯合占據軍械庫,要求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壹世以及他的寵妾“羅拉內閣”下臺,皇帝被逼成立壹個由中產階級代表組成的新內閣。如此。內閣的風潮厲行整個南德意誌地區,史稱“三月內閣”。

1848年3月18日,柏林革命,中產階級與工農階級聚集王宮廣場,要求實行出版自由、召開聯合會議、組織人民自衛團,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逼部分同意人民的要求,但人民並不罷休。3月20日軍隊撤退,3月22日,起義勝利,國王在群眾註視下為壹百八十三名烈士脫帽致哀。3月29日,柏林自由派內閣組成。腓特烈威廉四世意識到原先的改革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的要求,於是召開了壹個立憲會議。他宣稱希望成立壹個聯邦制的德意誌帝國,在這個帝國中將會有壹個民選的議會,國民擁有言論和出版自由。

由於普魯士作為德意誌邦聯中的壹個大邦也願意支持自由主義者,某些德意誌邦國便也群起仿效。同年3月底,約五千名決心實行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德意誌領袖齊集於法蘭克福,召開了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由1848年5月18日開會直到1849年4月21日。這個議會主要是由中產階級組成,希望預備壹份聯邦憲法,有代表支持成立由奧地利帝國統治的大德意誌,將奧地利與波希米亞並入德國;有代表則支持由普魯士統治的小德意誌,不包括任何奧地利領土。

最後,議會的與會者認為,應采取“小德意誌”方案統壹,並將德意誌皇位給予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過,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絕這個建議,因為他害怕奧地利反對,而且新憲法規定國王沒有對法案的否決權,這是他極力反對的,他甚至形容接受由議會賦予的帝位是“拾取在溝渠上的皇冠”,而奧地利和德意誌南部諸邦的代表因議會通過“小德意誌”方案而退出(害怕北部的新教勢力會主導整個國家)。僅余的“小德意誌”議會代表面對失敗,惟有把立憲議會解散,不久之後普奧聯軍攻進各邦議會,數千中產階級的自由主義者被迫逃走至美國。德意誌革命力量雖然曾經強大,但最終在封建專制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但國王被迫接受憲法。 19世紀中葉,奧地利仍是壹個多民族的封建專制國家,而維也納作為奧地利的首都,便成為了保守勢力的中心。當地的革命也是由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所激發的。1848年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爆發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遊行,高呼“自由、憲法”、“打倒梅特涅”等口號,維也納的革命者包括了所有的社會階層,例如宮廷人士,崇尚自由主義的貴族、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他們均要求民主的改革,大批群眾示威,更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鬥,示威人士限令奧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職務;在國民的壓力下,奧皇被迫讓步,年屆七十五的梅特涅辭職並舉家逃至英國倫敦,皇帝承諾“頒賜”憲法,並於3月17日改組成責任內閣,迫使奧皇及其皇室在5月17日由維也納逃至因斯勃魯克(Innsbruck),國王在7月同意召開立憲會議。

波希米亞

1848年3月,“青年捷克黨”在布拉格舉行會議。他們要求實行責任內閣,承認捷克語和德語之間的平等地位,反對奧皇以詔書形式頒布的憲法和奧地利元帥溫迪施格雷茨的軍事挑釁行動,皇帝在壓力下同意了該等要求。布拉格市民更於6月12日早晨舉行革命。革命者和奧地利軍隊進行戰鬥,並逮捕了地方議會議長。但被溫和的中產階級釋放。這位地方議長逃出後便遂同溫迪施格雷茨壹起進行反攻,引致6月17日革命失敗。

維也納

19世紀中葉,奧地利仍是壹個多民族的封建專制國家,而維也納作為奧地利的首都,便成為了保守勢力的中心。當地的革命也是由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所激發的。1848年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爆發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遊行,高呼“自由、憲法”、“打倒梅特涅”等口號,維也納的革命者包括了所有的社會階層,例如宮廷人士,崇尚自由主義的貴族、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他們均要求民主的改革,大批群眾示威,更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鬥,示威人士限令奧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職務;在國民的壓力下,奧皇被迫讓步,梅特涅辭職並逃至英國,皇帝承諾進行改革,並於3月17日改組內閣,4月25日頒布帝國憲法,但新內閣繼續推行反對自由主義的政策,於是整個局勢急轉直下。5月15日維也納人民再次起義,迫使奧皇及其皇室在5月17日由維也納逃至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國王在7月同意召開立憲會議。

匈牙利

1848年3月,匈牙利人拉約什·科蘇特(Kossuth)、裴多菲·山陀爾等發起了壹場反抗奧地利專制統治的運動,他雖認同匈牙利民族主義,卻否定了傳統以來馬劄爾貴族的特權。他指責這些貴族有免稅的特權,要求廢除封建的法庭和隨意強迫農民作工的做法。他的方案包括成立壹個民選國會,商人、貿易者、專業人士、中產階級皆有選舉權;他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引入陪審團制度(jury system),於是在1848年3月,群眾在拉約什·科蘇特的領導下要求整個奧地利帝國確立以英國模式為本的憲法和國會,廢除人頭稅,由選舉產生匈牙利政府,並草擬匈牙利法典。3月15日,舊有的國會被迫接受這些建議,在維也納成立壹個立憲政府。匈牙利的地方議會迅速通過了壹連串自由主義的法案。然而,當俄國軍隊在5月開始援助奧地利時,局勢便變得對革命者不利。在八月至九月份,革命更在俄奧聯軍鎮壓下迅速終結 在1848年1月,西西裏首先爆發了反抗國王費迪南多二世專制統治的革命,迫使他賦與國民壹部憲法。這引發了亞平寧半島上的人們紛紛爭取自由主義及民族主義,在同年的2月和3月,那不勒斯、托斯卡尼、皮埃蒙特均頒布了憲法。3月18日,米蘭及熱那亞亦爆發革命,迫使奧軍撤出該地。威尼斯亦爆發了起義、***和主義者恢復了威尼斯***和國,迫使奧軍徹退。結果,倫巴底、威尼托、帕爾馬、摩德那亦出現了起義。

薩丁尼亞-皮埃蒙特王國在國王查理亞伯特的領導下聯同倫巴底向奧地利帝國宣戰。然而,教宗不想與奧地利開戰,因為同是天主教的國家。其他邦國亦遵從教宗的決定,僅給予查理亞伯特很有限的支持。於是,薩丁尼亞-皮埃蒙特王國,查理亞伯特讓位與兒子伊曼紐二世。

除君主立憲主義者支持薩丁尼亞-皮埃蒙特王國對奧地利的戰爭外,與此同時,***和主義者也在羅馬發動革命,他們由馬誌尼和加裏波底帶領,攻入羅馬城,迫使教宗出走,成立了羅馬***和國。然而在1849年7月,***和主義者的革命遭到和君主立憲者同樣的結果,法國派兵推翻了羅馬***和國,並進占羅馬。羅馬的革命被鎮壓,教宗庇護九世在法軍的保護下復辟。最後在8月28日,威尼斯***和國亦被奧地利派軍鎮壓,整個革命到此失敗。1850年,加裏波底流亡美國紐約市。 1848年3月21日,丹麥國家自由黨人組織了壹次前往克裏斯蒂安堡宮的遊行。新的國王,弗雷德裏克七世接受了自由主義者的要求,制定了新的憲法並成立了由國家自由黨主導的新內閣。弗雷德裏克七世同時也同意了與壹個兩院制議會***同分擔權利。丹麥成為君主立憲國家,盡管權利依然高度集中。很多軍官對此表示不滿,但最終也接受了新政府。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壹樣,丹麥革命從始至終都處於壹個相對和平的狀態,革命之後並沒有爆發反動主義政變。但是新的憲法並沒有延伸到南部的石勒蘇益格公國,丹麥與德意誌聯邦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仍然沒能得到解決。第壹次石勒蘇益格戰爭隨後在同壹天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