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潮濕的氣候使通風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於建築與垣墻之間留不超過1米的間隙,用來拔風采光,效果頗好。江南民居,大的住宅壹般從大門起經過轎廳、客廳、正房到內室或後房,兩側有花廳、書房、臥室及至小花園、戲臺等。壹般大的住宅可有兩到三條平行的軸線。
但不論建築規模大小,江南民居都體現出壹個與北方民居的明顯區別,就是雕刻裝飾極為繁多,卻極少彩畫,墻用白瓦青灰,木料則為棕黑色,或棕紅色等。與北方的絢麗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江南的匠人心靈手巧,利用多變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間暢漾。
水路,街巷呈不規則的網狀履於民居之中,與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別於北方民居的獨特風味。
由於土地珍貴,屋宅內外的空間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為絕大部分民居出門見水,所以幾乎每家門外都有壹個小小的埠頭。主婦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這裏,來往的小船也可在這裏停泊。
和水路相比,街巷顯得十分狹小,有的僅容1人1牛並走。高高的垣墻夾著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徑通幽的意境。
沒有烏鎮,就不可能造就壹代文學大師茅盾;沒有茅盾,烏鎮也不會成為今天的江南歷史文化名鎮。因為沒有茅盾,烏鎮的名聲就不會遠揚,更談不上每天源源不斷的旅遊收入。這究竟是壹種什麽樣的關系?是經濟促進了文化,還是文化滋潤了經濟?我們是壹個非常看重文化的民族,所以我們的文化名人也特別幸運,他們的故居就像壹件紅木家具,在歲月的擦拭下,越來越亮。
在烏鎮看橋,會無端想起許多美好的往事
烏鎮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京杭大運河西側,舊時為兩省(浙江、江蘇)、三府(湖州、蘇州、嘉興)、七縣(烏程、歸安、石門、桐鄉、秀水、吳江、震澤)的錯壤之地,為江浙交界的壹個重鎮。從譚家灣遺址的考證來看,烏鎮早在7000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正式稱鎮是在唐鹹通年間,至今有1000多年歷史,這在江南水鎮中十分少見。鎮上除了穿鎮而過的市河外,還有兩條小河繞鎮而過,與市河壹水相連。鎮內小河縱橫,蜿蜒曲折,臨河而起的水閣木樓,綽影幢幢,而河面不大,恰好小橋輕臥,楊柳依依。濃郁的水鄉古鎮風味,在烏鎮發揮到了極致。它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清末民初的建築群落,1991年被浙江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小小的烏鎮,自古以來橋梁眾多,有“百步壹橋”之說,橋最多時達120多座,現存古橋30多座。這些橋的式樣因地勢不同而呈紛繁之象,有的石拱、有的平鋪,有的雄偉、有的輕巧。在烏鎮看橋,妳會無端地想起許多美好的往事。
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是“橋裏橋”,它是由通濟橋和仁濟橋組合而成。令人叫絕的是,兩橋壹呈南北方向,壹呈東西方向,直角相連,所以妳無論站在哪壹座橋邊,均可以透過橋洞看到另壹座橋,如同井中觀月,因而博得“橋裏橋”的美稱。又因為這兩座橋地處鎮郊接合部,壹邊是民居櫛比,壹邊是翠田綠樹,風光十分優美。兩橋又都是拱形結構,高大雄偉,若站南河岸觀看,兩橋半圓形的橋孔倒映水面,虛虛實實,似圓非圓,景色迷人。
溫柔鏗鏘的故事,在翰林第與老銀杏之間流傳
應該說烏鎮歷史上第壹座園林建築,是唐丞相裴休府。當時“長廊蔽日”,民間有“有天無日”之說,可見其規模的宏大。宋室南渡後,杭州成為當時世界第壹大城市。距杭城四五十公裏的烏鎮,屢被富裕人家青睞,紛紛在此建造宅第和私家園林。烏鎮的園林建築在明清時進入全盛時期,有十幾所之多。園林中的亭臺樓閣、假山流水、佳樹名花,可坐、可臥,可遊、可賞,極盡精巧雅致之能事。只是這些浪漫溫馨的園林與晚清烏鎮最好的壹家園林“庸園”壹樣,全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裏。庸園是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作家孔另境的曾祖父花數千兩銀子、歷時壹年修建起來的,現僅留下孔另境的壹篇《庸園劫灰錄》。
相比孔家庸園的灰飛煙滅,留存下來的夏家的翰林第就更顯珍貴了。在廣為傳誦的《楊乃武與小白菜》評彈唱本中,“夏府求情”壹折戲中有插曲介紹肖家廳。百多年前,肖家廳是為“江南第壹冤案”楊乃武和小白菜平反昭雪的清代名吏夏同善繼母的居室。夏同善兒時由繼母肖家培養成長,28歲被欽點翰林。夏同善為感謝肖家培育之恩,將欽賜的“翰林第”匾額懸掛肖家廳。自此,翰林第就成了烏鎮最吸引人的古宅名居。翰林第為七進建築群,內有8個大廳。尤為珍貴的是,廳中還有江南罕見的保存完好的24幅《西廂記》木雕屏風。
幽靜雅致的烏鎮,還有壹則鏗鏘激昂的傳說。故事的主人公、唐朝將軍烏贊,受朝廷之命討伐叛軍至烏鎮時,不幸遭到叛軍的暗算,連人帶馬跌入陷阱,被亂箭射死。援軍將烏將軍和他的坐騎青龍馬壹起埋葬在市河西岸,並在他的墳墓上種了壹株銀杏樹。這棵象征精忠報國精神的銀杏樹,今天仍屹立在古鎮。別看溫文爾雅的烏鎮人平時含而不露,關鍵時刻卻忠奸分明,烏鎮即因紀念烏大將軍而得名。
小鎮才人輩出,立誌書院成了舊時書生的聖地
壹個小小的烏鎮,自宋至清,出了舉人97名,進士64名,例貢160名。如此鼎盛的人才狀況,也是江南古鎮的壹大奇觀。進入近現代,從烏鎮走出的除了茅盾,還有在上海主編《快活林》30年之久的嚴獨鶴、女科學家沈驪英、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和現代作家沈澤民、孔另境等。
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中,立誌書院就顯得引人註目。烏鎮立誌書院直通五進,屋宇儼然,內有講堂之楹。天井植桂花樹,有“蟾宮折桂”榮登桂榜之意。講堂上懸“有誌竟成”額,壹副抱聯是國學大師俞樾書:“分水舊規模,但願聞風皆立誌;殳山鐘秀傑,定知異日有成材。”立誌書院的規模和成就,在江南水鄉古鎮中也是絕無僅有的。書院門前河道上有壹文昌閣,臨河視野開闊,是舊時書生心目中的聖地。
中國文人中很有壹批人喜愛“大隱隱於市”,往往潛隱於江南小鎮,把持著心底思念與企盼的最高形態。烏鎮也不例外。南朝梁時昭明太子蕭統隨其師尚書沈約來此讀書,建有昭明書館,日後他主持編就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南宋參知政事陳與義在此結社會友,留下“三友亭”和“陳簡齋讀書閣”。明朝趙羲等九人寓鎮為“九老會”。
在江南水鄉眾多的古鎮中,只有烏鎮可以說是壹個完全的文化古鎮。它除了水鄉古鎮都有的小橋流水、深巷老宅、廊街岸柳以外,還有茶館、染坊、典當、戲臺、道觀、寺廟、書院和名人故居。壹個水鄉古鎮應該有的東西,它都有了。所以進入烏鎮,踏著清冷的石板,信步於幽深的街巷和古老的民居中,妳就會覺得自己好像走進了壹部線裝書,壹部關於江南水鄉文化的線裝書。我可以說,沒有比這樣的江南古鎮更足以成為壹種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象征的了。
民居-江南水鄉民宅
江南水鄉的古村與民宅盛於明清時期,當地有利的地質和氣候條件,提供了眾多可供選擇的建築材質。表現為借景為虛,造景為實的建築風格,強調空間的開敞明晰,又要求充實的文化氛圍。建築上著意於修飾鄉村外景。修建道路、橋梁、書院、牌坊、祠堂。風水樓閣等。力圖使環境達到完善、優美的境界,雖然規模較小,內容稍簡,但是具體入微。在藝術風格上別具壹番純樸、敦厚的鄉土氣息。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