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區分季節就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來進行區分的,然而在我國歷史上,古人是用24個節氣來區分壹年中不同的世間和季節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詳解圖文了解壹下地球的公轉與節氣變化的關系,看看春分太陽照在地球哪個位置?下面我們就壹起來看看吧。
先來幾首有關節氣的古詩吧!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
那麽,地球上為什麽會有四季交替變化的現象呢? 地球的轉動又與節氣有什麽關系呢?
從上節我們知道,地球壹直不斷地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又不停地繞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軌道是壹個橢圓的形狀,而太陽則始終位於壹個焦點上。
地球在不斷公轉的過程中,地軸與公轉軌道始終會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終是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
因為地球公轉的原因,致使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發生變化。因此,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壹年中,有時北半球傾向於太陽,有時南半球傾向於太陽。
無論如何轉動,壹年當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北緯23°26ˊ和南緯23°26ˊ之間來回移動,也就是太陽的直射點總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也只有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才能見到太陽直射頭頂的景象;而在赤道地區太陽永遠直射地面,南北極太陽則永遠直射不到地面。於是,根據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將地球表面有***同特點的地區,按緯度劃分為五個熱量帶,即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
由於太陽光線照射到地球表面之上,造成溫度的升高,未照射到的部位則溫度相對降低,因而地球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溫度變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這個變化和萬物生長的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節氣最早是由我們中國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通常來說,壹提到節氣,就是通指我們國家所在的北半球喲。當然,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好啦,先說四個關鍵的節氣點,就是太陽直射點射到赤道和南、北回歸線的節點,也即我們常說的壹年四季中的節點“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看下圖:
地球公轉與北半球四季變換示意圖
地球公轉與北半球四季變換示意圖
大家需要註意的是,近日點發生在每年1月初,遠日點發生在每年7月初,這壹點是不變的,但節氣對於南北半球而言,正相反。也就是說,我們北半球在7月感到夏季到來的時候,而南半球由於正處於北半球的對面,太陽光線照射不足,季節正是冬季的降臨。
地球公轉與北半球季節變換示意圖
下面逐壹說明下吧:
夏至: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後,地球位於遠日點。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這壹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與此同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最高,白晝最長而且氣候也炎熱,屬於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相反,處於寒冷的冬季。
秋分:此後,地球繼續在公轉軌道上不停運行,太陽的直射點便會向南移。到了每年9月23日左右,太陽就會直射赤道,這壹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現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陽熱量都相等,晝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冬至:之後,地球繼續不斷運轉,到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地球開始位於近日點,太陽便直射南回歸線。這壹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最少且白晝時間最短,氣候也相當寒冷,這就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剛好是夏季,也就是南半球的夏至日。
春分:隨後,太陽直射點北返,在每年3月21日左右,太陽再次直射向赤道,這壹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時南半球卻是秋季的秋分日。
地球公轉與北半球的節氣
地球公轉與北半球的節氣
地球像這樣以壹年為周期繞太陽不停運轉,從而產生了四季的更替。因此,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四季的形成。
“二十四節氣”的劃定是我國古代天文和氣候科學的偉大成就。兩千多年來,它在安排和指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這也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圖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系。"節"的意思是段落",“氣”是指氣象物候。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劃分的,並描述了地球因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因地球繞日壹年轉360度,將360度分為24份,每份就是15度。因此,15度為壹個節氣,每個節氣約15天,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了。
每個節氣的名稱,均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重要意義。它們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
人們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壹個字編成了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大家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