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線
成語發音:cǎo shé huī xiàn
現用“草蛇灰線”比喻事物留下隱約可尋的線索和跡象。 反復使用同壹詞語,多次交待某壹特定事物,可以形成壹條若有若無的線索,貫穿於情節之中。
成語出處壹: 最早是金聖嘆評水滸傳時所提出的,包括景陽岡壹段連寫十八次‘哨棒’,紫石街壹段連寫十六次‘簾子’和三十八次‘笑’,聖嘆說這是“草蛇灰線法”。後來被很多評論家所借用。 如《花月痕》第五回回評:“寫秋痕,采秋,則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線,馬跡蛛絲,隱於不言,細入無間。”。再如張竹坡評《金瓶梅》,也大量借用這個概念。
成語出處二: 《紅樓夢》脂批本,有“事則實事,然亦敘得有間架,有曲折, 有順逆,有映帶,有隱有見,有正有閏,以至草蛇灰線、空谷傳聲、壹擊兩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雲龍霧雨、兩山對峙、烘雲托月、背面傅粉、千皴萬染諸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