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賜仰殿又稱東嶽行宮,屬道教正壹派。相傳該殿建於三國時期,原供奉驅蝗神,名金四娘,欽賜仰殿為金四娘的諧音。明末清初殿毀,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建。1982年和1990年兩次重建後的欽賜仰殿現占地面積1334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由牌樓、東嶽殿、藏經樓和仙居樓等組成。
黃炎培故居位於川沙鎮蘭芬路74弄1號,始建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占地面積733.2平方米,是壹座三進深二層宅院,磚木結構,坐北朝南。樓前有壹個磚雕儀門,儀門後為狹長的天井。建築風格富有清代建築濃郁的江南民居特色,雕刻裝飾尤為突出,整座宅院充盈著書香門第的氛圍。曾任民建中央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的黃炎培就出生在該院第三進內宅的東廂房內。
蘭芬路74弄1—8號,黃炎培故居門前,就是宋氏家族居住紀念地,兩處壹並原為“內史第”沈家大院,為清鹹豐年間舉人沈樹鏞所建。後來沈樹鏞官至內閣中書,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學家、大收藏家。“內史第”多年來孕育了不少歷史名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1890年,宋慶齡之父宋嘉樹(宋耀如)任川沙地方牧師,與妻子倪桂珍安家於“內史第”房屋,宋氏家族在此居住了10多年。
楊高北路2856號是杜宅,是杜月笙1931年造的,又名杜氏藏書樓,是杜氏宗祠的壹部分。杜月笙成名以後,為了顯示自己“仁孝為先”,並能光宗耀祖,建造了這壹祠堂建築,並舉行了規模盛大的落成典禮。祠成之日,包括蔣介石在內的幾乎所有當時政要名流均分送匾額,並派人到現場祝賀,成為當時轟動上海的社會事件。如今,家祠等其他建築均已毀,僅存藏書樓。
潮音庵位於顧路鎮南李家盤14號,建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清雍正年間傾毀,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嘉慶八年(1803年)增建,供觀世音菩薩像。民國23年(1934年),廟祝黃永康鑒於庵屋年久失修,有傾覆之慮,央請地方士紳募金修建,重建潮音庵房屋17間,並由黃炎培書寫門額“潮音庵”。1995年,又新建了報恩塔,塔高51米,為浦東佛教第壹高塔。潮音庵在清代香火已相當旺盛,善男信女逢農歷四月十四、十五兩天舉行廟會,逢觀世音生日時更是熱鬧非凡。
川沙天主堂位於川沙鎮中市街42弄15號,始建於清同治十壹年(1872年),初名耶穌主心堂,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改建,民國15年(1926年)擴建,“文化大革命”期間移為他用,1981年收回,次年恢復聖誕節活動。天主堂為拉丁十字形平面布局,紅墻黑瓦,人字屋面,整體為歐洲古典式樣,風格華麗、工藝精良,堂中聖像均來自法國。鐘樓懸掛大小銅鐘3座,現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