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逢:遇到;場:演戲的場地。原指舊時走江湖的藝人遇到適合的場合就表演。後指遇到機會,偶爾湊湊熱鬧。
讀音:féng chǎng zuò xì?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白話釋義:長竿隨時攜帶,遇到適合的場合就表演。
示例:不過借他船坐坐舒服些,用他菜吃適口些,~,這有何妨。清·曾樸《孽海花》第七回
擴展資料
近義詞:隨聲附和、逢場作趣、袍笏登場
1、隨聲附和
讀音:suí shēng fù hè
解釋:和:聲音相應。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麽說,就跟著怎麽說。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壹回:“崇侯虎不過隨聲附和,實非本心。”
白話釋義:崇侯虎不過隨聲附和,實際上不是本心。
2、逢場作趣
讀音:féng chǎng zuò qù
解釋:猶言逢場作戲。偶爾隨俗應酬湊湊熱鬧。
出處:沈從文《八駿圖·顧問官》:“他那神氣似真非真,因為是師長的老部屬,平時又會逢場作趣,這時節乘順水船就來那麽壹手。”
3、袍笏登場
讀音:páo hù dēng chǎng?
解釋:笏:古代官員上朝時手中拿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員打扮,上場演戲。現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諷刺之意)。
出處:清·趙翼《數月內頻送南雷述庵淑齋諸人赴京補官戲作之二》:“袍笏登場也等閑。”
白話釋義:新官上任不是等閑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