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仲和鮑叔牙
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壹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壹時無君。
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
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壹箭的仇敵管仲。
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2、廉頗與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壹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
後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3、郭子儀和李光弼
唐玄宗時,郭子儀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的屬下部將,兩個人之間有矛盾,平時互不講話,後來安祿山叛亂,郭子儀升任朔方節度使,統兵抵禦,李光弼就成了郭子儀的部將。皇帝命令郭子儀率兵出征,李光弼擔心郭子儀會利用手中權力尋機報復。
李光弼硬著頭皮對郭子儀說:“我過去得罪妳,是我的不是,今後不管怎麽處置我,我無怨言,只希望高擡貴手放過我妻兒。
沒等李光弼說完,郭子儀緊緊抱住李光弼,滿眼流淚地說:國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妳這樣的人才。此時,怎能計較個人恩怨?’從此,郭李同心,將帥協力,在平息安史叛亂中,戰功卓越著。
4、孫權和劉備
當年,孫權給劉備提供了暫居之地,諸葛亮為孫權設計了火攻之計,孫劉聯軍,使曹操80萬大軍“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壹把火使孫權消除了曹操的威脅又使劉備開辟了在蜀地的霸業,最終燒出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5、曹操與張遼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張遼,樂進***守合肥。壹次孫權發乒十萬來攻,二人是五子良將之二,同等功績,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對強敵,仍能互補互助,***進***退,終於大破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