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羽的結構和部首

羽的結構和部首

羽的部首:羽;結構:左右

資料拓展:

羽(拼音:yǔ)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鳥類的羽毛,引申指代鳥類。又轉指昆蟲的翅膀。羽也是古代五音之壹。鳥的羽毛還可以裝在箭桿尾部,起保持方向和平衡作用。故“羽”也作箭的代稱。

“羽”字是漢字部首之壹。漢字中凡由“羽”字所組成的字大都與羽毛或翅有關,如“習(習)”“翎”“翔”“翟”“翼”等字。“羽”用在合體字的上邊時,兩個鉤去掉。

“羽”本為羽毛,但羽和翼是不可分的,鳥兒有羽毛才能飛行,故“羽”代指翅膀。如《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肅肅其羽。”

昆蟲也靠翅膀飛行,於是從飛禽的羽翅又引申指昆蟲類用於飛翔的器官,如《詩經·豳風·七月》:“六月莎雞振羽。”莎雞,今雲紡織娘。這是說紡織娘振動翅膀發出鳴響。

羽毛為鳥類所有,故“羽”借指鳥。《淮南子·原道訓》:“羽者嫗伏,毛者孕育。”“羽者”指鳥類;“毛者”指獸類。

有羽則能飛,神話中的仙人來無影,去無蹤,像長有翅膀壹樣,因稱仙人為“羽人”。或曰仙人穿羽衣,即羽毛編織成的衣服。唐代白居易《夢仙》詩描繪仙人的形象說:“坐乘壹白鶴,前引雙紅旌。

羽衣忽飄飄,玉鸞俄錚錚。”道家學仙,因亦稱道士為“羽人”或“羽衣”“羽客”。道家稱學成飛升成仙為“羽化”。宋代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鳥類的兩翅在身體的左右兩側,是飛行的有力部件,故用來比喻傾心相助的黨羽、朋友。《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立有間,時季羽在側。”季羽,張季的同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