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論文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

論文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產黨人不懈的追求,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精辟的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是壹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充滿生機和挑戰。確立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從新時期新的實際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深入研究,大膽實踐,把壹些被弄得混亂不堪的問題糾正過來,全面準確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前,我國已經確立了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隨之產生。要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就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內核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要確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在思想上明確、在理論上弄清,牢固樹立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的全新的價值標準。

壹、科學發展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生產力的觀點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科學發展觀的最基本的要求。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理論的基石是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人類社會要生存和發展,必須生產物質生活資料,可以說,直接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構成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引起各種因素之間的矛盾甚至沖突,從而引發變革時代的到來,導致社會由低年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發展。任何壹種社會形態的存在,都是壹定的生產力水平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的結果,生產力是最活躍的革命性因素。社會主義制度至所以必然取代資本主義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社會主義制度(上層建築)較之資本主義制度更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論,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新的歷史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工作實踐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緊緊抓住發展生產力這個綱。

第壹,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唯物主義觀點。馬克思斷言:“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壹定階段,便同它們壹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展變革。”社會主義事業要長盛不衰,就必須不斷地改革那些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築,不斷地解脫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第二,要發揮人的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因素是人,人類社會發展是無止境的,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也是無窮盡的,人不是被動地、消極地去適應生產力,人的需求和人的智慧促使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以人為本,從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同時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深化改革,促進生產力的充分發展。

第三,要堅持實踐第壹的觀點,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事實證明,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競爭力,關鍵在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建設千頭萬緒、錯綜復雜。不斷地理論創新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就是不斷地理論創新的成果。科學發展觀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創造性地回答了為什麽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理論的新境界。科學發展觀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我們要深入學習和堅決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實踐第壹的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立足中國,立足當代,推進理論創新,以全新的視野,全方位地構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篇章。

二、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生產力是壹個綜合體系,而最能體現生產力發展的,是經濟建設的狀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鄧小平同誌講:“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壹切的政治問題。不只是當前,恐怕今後長期的工作重點都要放在經濟工作上面。”黨的基本路線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體現了發展生產力的本質要求。

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緊緊抓住經濟發展這個龍頭。發展首先指的是經濟發展,這是其它諸方面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每壹時期的經濟生產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精神和社會制度的存在與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最突出的問題是經濟文化落後, 社會主義最終要創造力高於資本主義的生產力,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克服不了發達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之後,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而代替的根本動力,只能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就在於可以自如地調節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因此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加發達的生產力。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深化改革帶來深層次矛盾;城鄉差別、收入差距在不斷加大;經濟結構不合理;就業壓力過大等等,矛盾比較突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保證。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但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