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文言文祈求

文言文祈求

1. 閱讀《祈求》答案 20分

1.四件事 第壹次見到鷹 峭壁上看到了鷹的巢穴 聽說公園裏來了個動物展覽團見到鷹 壹個小孩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頭的鷹

2.我知道鷹的靈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們,給鷹壹顆高飛的心,讓高飛的靈魂永不沈淪

4.天上落下的淚,是鷹的淚。鷹高傲、兇猛,卻被捆在架上無法高飛,當尊嚴受到冒犯卻無法還擊時,心中當然充滿強烈的悲愴。作者用夢到鷹淚的描寫,表達了對奮飛者厄運的深深的同情及怨憤.

5.人工孵化的;目光遲滯,茫然冷漠;有著祖先的血脈,卻從未曾飛翔。作者希望不要人為地制造能力退化,讓高飛的靈魂永不沈淪.

我只能幫到妳這些了,第三題不會,我也在做誒

2. 帶“求”字的的文言文 “求”字在文言文中要是要求或請求的意思

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史記·屈原列傳》

求救於齊。——《戰國策·趙策》

有求於我也。——《戰國策·齊策》

求其能千裏也。

求救於孫將軍。——《資治通鑒》

(2) 又如:求浼(請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靈保佑;祝福);求張良,拜韓信(到處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財物)

(3) 追求,謀求;尋求;尋找 strive for;seek

求,索也。——《玉篇》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呂氏春秋·察今》

求劍若此。

求人可使報秦者。——《史記·廉頗藺相列傳》

不求聞達。——諸葛亮《出師表》

求利以汙其行。——《後漢書·列女傳》

求錢之民。——清·龔自珍《病梅館記》

以求錢也。

以求重價。

求太監後。——明·崔銑《洹詞·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誘人當“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極力追求;盡力謀求);求友(尋求朋友);求正(尋求正道);求合(尋求誌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選取);求覓(尋找);求訪(尋覓探訪)

(5) 索取 ask for;demand

我之求也,此何罪?請殺我乎!——《左傳·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記·廉頗藺相列傳》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資治通鑒·唐紀》

忽啼求之。——宋·王安石《傷仲永》

(6) 探索 explore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孟子·公孫醜上》

求思之深。——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求古仁人之心。——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3. "願"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 願 yuàn

〈形〉

(1) (形聲。從頁( xié),原聲。古時“願、願”各有本義。“願”義為謹慎,“願”義為“大頭”) 謹慎;老實,質樸 [be prudent and honest]

願,謹也。——《說文》

思厚不爽曰願。——《周書·謚法》

無利於上謂之願。——《韓非子·詭使》

願而恭。——《書·臯謨》。鄭註:“謂容貌恭正。”

則莫能以願中。——《考工記·弓人》

上願糾暴。——《周禮·大司寇》

大府召視兒,幼願耳。——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2) 又如:願恭(恭謹);願款(誠摯);願法(執法恭謹);願敏(樸實敏悟);願婉(樸實恭順);願懿(樸實誠實);願民(樸實善良之民)

詞性變化

◎ 願

願 yuàn

〈名〉

(1) 大頭 [big head]

願,大頭也。從頁,原聲。宋公孫願繹字 碩父。——《說文》

(2) 假借為“願”。願心,舊時祈禱神佛所許下的酬謝 [vow made before Buddha or God]

言願以為質。——《大戴禮記·官人》

眾僧祝願。——《晉書》

(3) 又如:願力(佛家語。指誓願的力量);願行(佛家語。誓願與修行);願謂(向神佛祈求並說出自己的意願)

(4) 心願;願望 [desire]

果不如先願。——《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晉· 陶潛《歸去來兮辭》

又乖懇願。——唐· 李朝威《柳毅傳》

◎ 願

願 yuàn

〈動〉

(1) 情願 [be ready to;be willing to]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孟子》

(2) 又如:願蠲頂踵(願意舍身);心甘情願;願與人民***患難

(3) 希望[發生某種情況] [wish]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孝成王使 括…為將, 括母…願勿遣。(願勿遣,希望不要派遣趙括為將。)—— 漢· 劉向《列女傳》

願以聞於官。(希望把這件事報告官府。聞,使上級聽見,報告上級。)——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清· 林覺民《與妻書》

(4) 又如:願妳快樂;願那位最好的人取勝

(5) 仰慕 [admire]

名聲日聞,天下願。——《荀子·王制》

4. 文言文翻譯,在線等待

全文翻譯: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今山西太原)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進士。政和年間,天下之人紛紛說有祥瑞出現(古代以為帝王修德、時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應之,謂之瑞應),朝廷大臣都上表祝賀(著文歌功頌德,獻媚邀寵,以便升官晉職),徽宗趙佶看了王安中的箋表之後,(高興地)稱贊他是壹個奇才。有壹天,徽宗下令(命為制,令為詔)出了三個題目讓他擬稿(具草,起草),他立刻寫完,皇帝(看後)在卷上批道:“他合宜擔任中書舍人”。不久,便從秘書少監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後又被提拔為禦史中丞。開封府巡邏的士兵夜裏追查盜賊,賊人逃脫離去,被驚嚇而出來的百姓(恰巧)和士兵相遇,士兵就把他們作為盜賊給捆綁了起來;(被抓的)百姓在官府裏爭辯,但受不了殘酷的拷打,於是承認了被捏造的罪名。王安中查訪得知了這件事情,仔細考察後了解了其中的冤情,於是立刻釋放了百姓,讓那些士兵抵罪。

當時皇上向往神仙之事(信奉道教),蔡京推薦了壹個擅長道術的道士王仔昔給徽宗,朝臣外戚都攀附他(寅緣:指某種可資憑借攀附的關系)和他勾結(關通:串通)在壹起。王安中向皇上進言列數蔡京欺君僭(僭,越過本分)上、禍國殃民的事情。皇上肅敬地接受了他的建議,(王安中)接著又兩次上疏陳述蔡京的罪行。皇上說:“我本來就想施行妳的建議,(只是)因為天寧節(宋時定徽宗誕辰為“天寧節”)快到了,等到過了這件事(“經”應為“此”),我會為妳罷免蔡京的。”蔡京探知了這件事,非常害怕,他的長子蔡攸日夜守在宮中,流著淚懇請祈求皇上開恩。

宣和元年,王安中被任命為尚書右丞。金人滅遼,歸以燕地,朝廷商量選派壹個帥臣(宋代諸路安撫司的長官稱帥臣,後泛稱統帥、主將)去守衛燕地,王安中請求前去。王黼(fǔ)在皇上面前極力稱贊他,於是授予他慶遠軍節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等官,和遼國降將郭藥師***同主持府事。郭藥師(自恃徽宗恩寵有加)飛揚跋扈,為所欲為,王安中不能遏制他,只好曲意逢迎,因此郭藥師越發驕縱。當時山後各州盡已失陷,只有平州還被張覺占據。金人進攻燕地,任命張覺為臨海軍節度使。之後,張覺又背叛了金人,金人攻打他,張覺戰敗逃(奔,戰敗逃跑,逃亡)到了燕地。金人索要張覺非常急迫,王安中無奈之下,絞(勒)死了張覺,用箱子裝著他的頭顱送給了金人。(對宋朝出而返爾、薄情寡恩的做法十分寒心的)郭藥師公開說道:“金人要張覺就把他交給了金人,如果金人索要我郭藥師,難道也交出去嗎?”王安中非常害怕(郭藥師叛變),把他的話上奏給了朝廷,趁機極力請求罷離燕山府。郭藥師從此叛離宋朝,金人終因此事①(與宋)產生了嫌隙(啟釁:挑起爭端?)。王安中以上清寶箓宮使兼侍讀的身份被朝廷召還,授予他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壹職。

靖康初,當時進言的人評論他與王黼、童貫結黨而且未能察清(幾察,猶稽查)郭藥師叛變壹事,於是王安中被罷免為觀文殿大學士,繼而被貶為單州團練副使。高宗趙構即位後,往內遷官至道州,不久被流放自行。紹興初年,官復左中大夫。他的兒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他去泉州府居住,不久王安中就病死在泉州,時年五十九歲。

註釋:①整件事情的經過如下:宣和五年八月,金太祖病死,金太宗即位,下令將遼朝降臣和燕京居民遠徙東北。燕民不願背井離鄉,過平州時私下鼓動張覺叛金投宋。張覺與翰林學士李石計議後,與金公開決裂,派人迎奉天祚帝之子,企圖復遼。同時,他還派李石向宋朝表示歸降之意,徽宗心動,以為可以藉此收回平州。張覺便以平、營、灤三州降宋。正當張覺出城迎接詔書、誥命時,金帥率軍來討,張覺倉皇逃入燕山郭藥師的軍中,其母、妻被金軍俘去。張覺之弟見老母被捕,轉而降金,交出了宋徽宗賜給其兄的禦筆金花箋手詔。金朝掌握了宋朝招降納叛的證據,移牒宋朝索要張覺。宋徽宗指示燕山府安撫使王安中不要交人,在金人催逼下,王安中殺了壹個貌似張覺的人頂替,被金人識破,聲稱要舉兵自取。徽宗怕金人興師問罪,密詔殺死張覺及其二子,函送金人。

5. 求古文全文

聞香識人

包利民

閑翻野史,知道宋代有個廉之如,乃壹隱士,早年應試不第,後結廬於青山綠水之間,房前栽花,屋後種菜,庭插細柳,室藏萬卷。每有友來,穿庭入室,皆染壹身清馨,於萬卷之間,促膝而談。廉之如興之所至,也會遠遊訪友。壹次,他遠赴江陰訪壹故舊,近室而門已開,故人笑迎而出。他詫問:“我沒有捎信給妳,怎麽就知我來呢?”故人答到:“遠聞其香,而知君至矣!”這裏所說的香氣,不是指廉之如庭花之香,亦不是指書卷之香,而是指他人格之魅力。

可見真正的朋友,與物質無關,與利益無關,那是壹種心靈上的默契,是性情的相投,是心與心的依存。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格上的平等是相交的基礎。不必花天酒地,亦無須相從過密,兩盞清茶,壹夕暢談,實在是勝過太多虛浮的繁文縟節。壹個人的魅力,源自壹顆不蒙塵的心,如皎皎之月,風度雲度而不減其輝。人之擇友不可不慎,濫交廣遊之人,必無壹知己。突出欲望,則追腥逐臭之徒盈門;心地純潔,美好的人格便不期而至。

十年以後,廉之如的平靜生活被打破。就在這時,江陰的那位故友卻已是天下聞名,他叫羅賢為,隱而復出,官至二品。就在羅賢為復出之時,廉之如壹紙書信與之絕交,信雲:“後不再訪,恐余之清馨為濁世所汙!”此後,十年間,兩人形同陌路。廉之如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他因早年壹樁詩案被緝拿,開斬在即。他離開之前,猶在庭中侍弄花草。行刑當日,廉之如壹改常態,請求監斬官暫緩片刻,鑒於他的名望,監斬官便自做主張將行刑時刻延緩,雖然他不知道廉之如爭這須臾之命有何目的。過了壹會兒,壹騎飛奔而來,正是羅賢為。廉之如見他面露笑容,說:“知君遠來相送,故乞命片刻相待!”羅賢為驚問:“何知吾來?”廉之如說:“君身亦有清馨耳!”原來這羅賢為為政期間,剛正秉直,口碑遠著,廉之如頗悔與之絕交。

得友如此,人生何貧之有?以心識人,以心相交,自會超越世俗滄桑而溫暖如初。而那樣壹顆心,那種純潔的人格,就如清露納朝陽,良朋自然而至。聞香而識人知人,所憑借的,就是壹種內在的潛質,那種人格的感召力和魅力,才是靈魂永遠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