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賣米讀後感

賣米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壹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壹起來寫壹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賣米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賣米讀後感1

 讀完北大才女張培祥的《賣米》深深震撼了我,本文平鋪直述了作者和母親挑著兩擔米去趕場的故事。沒有華麗詞藻,字裏行間卻是流露著真情,把農村人的辛苦、無奈、心酸娓娓道來。總想寫點東西,表達內心相同的感受,但壹直懶於動筆。

 大熱天,為了換錢給生病的父親買藥,母女倆挑著米沿著窄窄的小路去趕場賣米。母女希望賣價壹元壹角,而米商人只出壹塊零八分。因為二分錢的價格,總價三塊錢的差價,娘倆在烈日下曬了大半天,連壹塊零五分的價格也沒賣出去,連兩角錢的冰棍都舍不得買,不得已擔回家,卻在返回途中撒了米。作者挨了母親壹頓責備,顯示了農村人惜糧如金的現實。幸好有草帽,收了起來,可以帶回家,沒造成損失。我有壹種強大的懸念在心頭纏繞,那娘倆下壹場的米能賣個什麽價格呢?是壹元壹角、還是壹元零五分?

 我們也有著同樣的經歷,執著壹口價不賣,輸的比《賣米》作者母女還要慘。

 那是前幾年,和老公壹起種植大棚櫻桃的時候。過了清明節,被譽為“北方春果第壹枝”的紅燈品種的櫻桃,壹串串,壹簇簇的掛滿了枝頭,紅的發亮,紅的誘人,讓人垂涎欲滴。這時便請小時工來幫忙把櫻桃壹個壹個采摘下來,由於果肉嫩而皮微薄,需要小心翼翼。摘下來的櫻桃,按大中小個再分類,大的放壹起,小的放壹起,然後裝在壹個個白色塑料桶裏,白色桶,更能彰顯櫻桃的色澤與亮度。

 那個時候的果商,老是在夜裏12點以後才開始收果子,采摘多的時候,也就剛剛挑選完。勞累了壹天的我們,還沒來得及入睡,就開始裝車,匆匆趕往月莊櫻桃交易市場去交易。

 我們也和其他的種果人壹樣,把壹桶壹桶的櫻桃搬下車,擺放好,等收果商來。那些收果的商人,打著呵欠,肩上斜挎著背包,拿著手電筒開始出動了。壹個操東北口音的果商盯上了我家的兩桶中果紅燈,用手電筒仔細照了又照,問:“這果多少錢”?老公回了—句:“25”,“23賣不賣”?老公說“少壹分也不賣”,那人離開了。過了壹會,又過來了壹個南方人,直接就問:“這果子23壹斤賣不賣”?老公壹口回絕了。我跟老公商量著,再有給23的價格就賣掉,可是那晚不知是怎麽了,市場上收果的商人來來往往,仿佛串通好了似的,那兩桶貨在那裏擺著再也無人問津,等別的果子賣完了,由於第二天還要早起忙著采摘櫻桃,只好帶回去等明天和明天采摘的壹塊再賣。第二天晚上,沒賣完的這兩桶和當天采摘的就沒法相提並論了,顏色暗淡了許多,亮度也大打折扣。那麽明顯的對比,讓我和老公沒有了底氣。擺放在那裏,過了老半天,終於,有人出價了,“這果18塊錢賣不賣”?我倆壹副欣喜若狂的樣子,相視壹笑,“妳要了吧”!老公提著桶跟隨那人而去。

 兩桶櫻桃,四十斤,每斤差價五塊,兩張鮮紅的毛爺爺就這樣不翼而飛了。相當於壹個小時工摘二十個小時的櫻桃。時令水果不同於糧食之類的,將就的是新鮮程度和口感,這次的壹口價,給了我倆壹次深刻的教訓,總就覺得從元旦開始,大棚升溫,就在棚裏日夜守護,白天控制日光照射的溫度,晚上溫度低下就生火給樹取暖,打藥、餵肥,途中的每壹個環節的管理,都是非常辛苦的,賣不到自己的理想價就覺得虧了似的。自此,只要有兩個人出價壹致,我們就立即成交,畢竟果子出手了心也安了。

 我們的經歷是現實版的《賣米》,但比賣米的損失還要大。行市行市,隨行就市,賣了就是行市。我也奉勸看我文章的種大棚櫻桃的朋友,不要和我們壹樣本著壹口價,壹根筋,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否則,對於櫻桃這種價格高的水果,真的是輸不起。

賣米讀後感2

 讀完《賣米》這篇文章,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復。文中辛苦壹天期待能賣個好價錢卻粒米未賣的母親,壹下子讓我想起了因分糧忍受屈辱而尋死的母親。

 兒時的記憶裏,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壹年四季總是起早貪黑,家裏、地裏連軸轉。爺爺奶奶年邁,我們兄妹四個年幼,老的老,小的小,在村裏常常被人看不起。那時候,地裏的活僅有母親壹個人幹。為了多掙工分,母親總是拼死拼活地幹,和大老爺們壹樣,幹出糞拉糞、修河堤之類的重活兒。盡管這樣,由於掙得工分少,我家總是缺糧戶。

 有壹天午時,母親高興地對我說,生產隊要分糧了,讓我幫著她撐糧袋。壹路上,鄉親們拉著車子,有說有笑地往村裏的糧倉走去。我開心地在大人間跑來跑去,母親默默地跟在後面。開始分糧了,隊長每喊到壹家戶主的名字,那家人便歡喜地拿著糧袋過秤裝糧。分完了壹戶又壹戶,我忍不住催問母親:“咋還輪不到咱家呢?我急著吃白面饃呢,前幾天我看見巧玲吃白面饃了,光想上去咬壹口。”說著,我故意給母親扮出個饞樣。母親笑笑,拍了拍我的頭,卻沒吭聲。

 等到最終,天都黑了,也沒聽見隊長喊母親的名字。這時候,母親細心翼翼地走到隊長面前,低聲問道:“大兄弟,俺家分的糧呢?”隊長看都不看母親壹眼,沒好氣地說:“前幾天不是給妳說了,妳家掙得工分太少,得拿錢來買。妳不拿錢,咋給妳家分糧?”母親陪著笑臉說:“我已給孩他爸傳話了,讓他趕緊給家裏寄錢。等錢寄回來了,立馬交給隊裏。”隊長不耐煩地說:“這樣吧,妳們啥時候把錢拿來了,我就把糧分給妳們。”母親急了:“大兄弟,您就先照顧照顧俺家吧,這幾天家裏都快斷頓了。”隊長蔑視地看了母親壹眼說:“妳們家就妳壹個娘們幹活,六七張嘴吃飯,想讓隊裏養活妳全家?”母親像遭受了莫大的屈辱,竟杵在原地很久。突然,她扔下車子和糧袋,扭頭瘋了似的往村南頭跑去。我嚇得緊緊跟在後面,任憑我哭著喊著,母親也不回頭。我心裏害怕極了,生怕母親出什麽事。壹向跑到村南的機井旁,母親壹下子癱坐在地上,開始痛哭起來。黑暗中,她撕心裂肺的哭聲,像刀尖壹樣深深地紮在我幼小的心靈裏。我趕緊跑到她身邊,緊緊拽住她的胳膊,哭喊著讓她回家。母親看著驚恐未定的我,壹下子把我攬入懷裏。過了好久,母親才漸漸回過神來,打消了尋死的念頭。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我們村第壹年剛推行時,鄉親們的心裏七上八下都沒有底,有的想承包土地自我幹,有的還想繼續跟著生產隊幹……就在大家猶豫觀望的時候,我們生產隊的狗蛋爺第壹個提出來要承包土地“單幹”。我的母親不知從哪裏來的勇氣,竟然第二個跟著要“單幹”,驚呆了村裏的不少人。他們背地裏議論紛紛,說母親不知深淺,要出風頭。好心的鄰居也多次勸說母親不要逞能,可母親十分要強,非要承包土地單獨幹。生產隊裏那些平時看不起母親的人也很高興,他們認為,最終有機會把我家這個“包袱”給甩掉了,等著看我們家的笑話。

 之後,在母親的堅決要求下,生產隊按人均2畝地的標準,給我們家7口人分了14畝地。分地後,母親滿心歡喜,越發幹得起勁,每壹天風風火火忙個不停,渾身上下好像總有使不完的勁。在母親的辛勤勞作下,分地後的第壹個麥收季節,我們家的`14畝地獲得了大豐收。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們家的三間屋子裏到處堆的都是麥子,壹家人高興得不知怎樣辦才好。爺爺奶奶忙著補糧袋,買席子圍糧囤,而我和弟弟妹妹們坐在麥子上恣意玩耍,開心的不得了。這壹年,母親最終在別人面前挺直了腰桿。

 第二年,那些等著看母親笑話的人,看到我們家吃上了白面饃,他們紛紛效仿我家,提出來要承包土地“單幹”。打那以後,我們整個村都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村裏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包到戶,家家都有了自我的土地。

 現如今,母親再也不種地了,家裏的十幾畝地也全部流轉給了種植大戶,但她對土地的情結永遠不變。

賣米讀後感3

 偶然,我讀到北大才女張培祥的文章《賣米》,看後競淚流滿面,好半天緩過神來,才感到心口被辛酸堵塞。面對生活,恍然大悟。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啊!幸福,來之不易須更懂珍惜!

 《賣米》講述了壹個簡單的故事:父親臥病,家中長女幫母親挑擔賣米,本來以為米好可以多賣點錢,誰想到賣米的鄉人極多,米販子們趁機集體壓價,不甘心被敲詐的母親壹點米也沒有賣掉,更沒有錢給父親買藥,最後只好趕更遠的集市去低價賤賣。

 人跟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有人在生活,有人只是活著。壹斤米兩分錢的差價,150斤米也就三塊錢。現在的人,很難想象,誰,還會為了三塊錢較真?誰,還舍不得吃壹根兩毛錢的葡萄冰冰棍?誰,還會掃起灑落地上的米去餵雞?答案是貧窮的農民,只因為撐起壹家很苦,每壹分錢都來之不易:父親在家等著米換錢買藥治病,姐弟倆上學要錢,當姐姐與母親出去賣米時,弟弟也才十壹二歲的毛孩子,還不得不找著鋤頭去放水。

 原來,有些人只是簡單的生活,就已經花光了身上所有力氣。

 還記得那個拿命對抗14級臺風的貨車司機周榮嗎?20xx年8月23日,臺風天鴿登陸廣東。貨車司機周榮,試圖用自己的雙手,撐住快要翻的貨車,結果車倒人亡。因為,周榮靠貨車養家糊口,家是他的全部,貨車是他的命。他只是想保住全家人的命,卻賠上了自己的命。

 那壹刻,周榮拼命撐起的不是貨車,而是生活的重擔。

 世界上,其實根本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針,刺不到身上,就不知道有多痛。幼時的我,曾經嘲笑奶奶,說她天熱舍不得開空調是小氣,說她買菜時還價壹毛或二毛是丟面子,說她撿食掉落在桌上的米飯是不講衛生,甚至還鬧過問她當年沒飯吃為什麽不吃肉的笑話。其實,在衣食無憂的今天,我們更不應該忘卻生活的艱辛。

 生活,就像壹杯苦茶,不會苦壹輩子,但會苦壹陣子。我們唯壹能夠做的,就是把握現在,珍惜擁有。不要為已經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要為即將落下的葉子擔憂。相信吧,快樂的日子終將會來臨!

 人生不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賣米讀後感4

 今日,我讀了《賣米》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講:壹個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媽媽住在壹個農村裏,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賺錢過日子。有壹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米拿到集市去賣。女孩和媽媽到達集市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賣東西了。壹個米販子看了看他們的米,問他們壹斤多少錢,女孩媽媽想賣個好價錢,說兩塊錢壹斤,米販子說壹塊零八壹斤賣不賣。她媽媽說不賣,之後,那個米販子走了。之後又來了幾個米販子,都說壹塊零八壹斤賣不賣,她媽媽都說不賣。她們就壹向等啊等啊等,等別的米販子來買她們的米。她就壹向等。到了中午,太陽火辣辣的,曬得她們不停地流汗,可是不能去涼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飯是吃從家裏帶來的鹹菜拌飯。等到午時,還是沒有人來買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時候,壹個米販子走過來,說壹塊零五壹斤賣不賣,她媽媽說壹塊壹才賣。米販子說:“集市都散了,還要價那麽高,誰會買啊?哈哈!哈哈!”說完就走了。之後,女孩和媽媽壹粒米都沒有賣出去,沒法給她生病的爸爸買藥。

 掩卷沈思,我明白了住在農村的人生活得很艱辛,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養家糊口,辛辛苦苦賺來微薄的錢,要想供孩子讀書的確很難。我們住在城裏,不愁吃,不愁穿,經濟條件比農村好,生活幸福,我們要珍惜啊!

 作為學生,父母為我選擇了城裏的好學校,供我上學,我們學校各方面的條件比農村學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賣米讀後感5

 現代快速運行的步伐,如同壹臺翻滾不止的機器,不斷將以前老舊的事物和東西拋之身後。

 最近,壹篇《賣米》在朋友圈內被競相轉發,火爆了網絡。《賣米》的篇幅不長牽著,幾分鐘就可讀完全文,文章幾乎也沒有什麽華麗的辭藻堆疊和修飾,但作者卻用質樸的語言道出了壹家子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寫得人潸然淚下。文章的資料直白易懂,講了因作者的父親生了病,母親就打算和她壹齊擔壹些米去集上去賣給她的父親買藥。她和母親二人壹***擔了壹百五十斤的米去集市,在開市的時候因為她們家的米篩得比其他的都好,米販給出的價是壹塊零八,但她的母親因為堅持要價壹塊壹而沒有賣。等到快要散市的時候,母親就叫價壹塊零八,米販給出的價只能是壹塊零五,二人久持不下,所以也沒能把米賣出去。到最終母親把米價降到了每斤塊零五,但那時候沒有米販來收了,壹天下來母女二人也沒能把米賣出去,所以只得又把米給原路擔回家去。回家的時候,因為作者心疼母親,擔了最重的那份,可是她壹個不細心把米撒了出來,母親可惜那些米,就把撒出來的米撿起來放在帽子裏帶回家去餵雞。到家後,母親跟父親講了這壹天的賣米經過,他們都認為農民種出這些糧食也實在是不容易,不能賤賣。無奈,壹家人總是要過活的,父親的病也是要治的,母親對她說,明天少擔壹點去另外的地方轉場賣米。全文簡簡單單,就講了她和母親的壹天的賣米經過。可是,在那些平凡的字和語句之外,不禁引發了我們的深思。

 也許很多人覺得壹塊壹和壹塊零八不就是差兩分錢而已,母親不必如此的堅持,賣了就賣了唄,沒什麽大不了的。畢竟此刻幾乎就沒有分的概念了,連最簡單可是的辣條都是伍角錢的。可是在當時艱苦的年代中,不僅僅要養活壹大家子,還要研究孩子的學費的問題,父母就不得不攥緊手中的壹分壹毫。作者的父母可是是當時中國幾千萬農民的壹個縮影,他們都是壹樣的辛勤,擁有如文中白凈的米那般淳樸的心,善良,無私的為孩子付出,同時又陷入無奈的困境之中。

 他們永遠都是最值得我們尊敬的人,那個在我們身後為我們付出的父母。

賣米讀後感6

 《賣米》這篇文章是壹位清華大學學生的全國作文比賽的作品,這篇文章獲得了壹等獎。可是在頒獎當天,作者沒有來,因為她已經得了白血病離開了我們。

 “沒等母親說完,我就挑起那個80斤重的米擔子,顫顫悠悠的朝村外走去。”讀到這兒,雜誌已經被兩顆珍珠染的模糊了。

 這篇文章講了作者與母親壹齊去幾裏外的鎮上賣米,給父親買藥。米販子出1.8元壹斤買下,母親不壹樣意,陪著笑臉,和米販講價:“2元還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妳看,又白凈又細致……”過了中午,米販子都回城了,母親的額頭上掛著幾顆豆大的汗珠。到了午時,還沒有人來買,母親急了,說要1.8元賣出去,可是在也沒人來買了。

 真讓人辛酸,壹個農民家庭,掙點錢多不容易啊!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刻苦學習,還要分擔家裏的困難,在這樣的條件下最終考上了著名學府——清華大學。而我們這些小太陽小皇帝連爸爸媽媽的錢也不珍惜,不好好學習。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又有什麽呢?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難道很難嗎?不,不是的,我們班也有許多同學會為父母著想,甚至幫忙做家務。那些信手拈來的豪言壯語難道只在紙上和口中才存在?

 讓我們不要做行動的矮人,說話的巨人,行動起來,為父母做點事其實並不難。當妳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妳會很自豪很歡樂。可是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我陷入了沈思……可惜這位作者因為不只之癥——白血病永遠離開了我們,離開這個完美的世界,我們會永遠記住這位幫母親賣米的清華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