晜孫的意思是:來孫之子,也就是五世孫。拼音:kūn sūn。
出處:《爾雅·釋親》:父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郭璞註:晜,後也。
《汲冢竹書》曰:不窋之晜孫。郝懿行義疏:晜孫亦遠孫之通稱。詞語分解晜的解釋晜ū古同昆,兄。部首:日;孫的解釋孫(孫)ū兒子的兒子:孫子。孫女。跟孫子同輩的親屬:外孫。侄孫(侄兒的子女)。孫子以後的各代:曾(卬)孫(孫子的子女)。玄孫(曾孫的子女)。子孫(兒子和孫子,泛指後代)。
《爾雅·釋親》作為我國最早研究親屬關系的專著和總表,它詳細記錄了我國早期社會的親屬稱謂親屬關系和稱謂,也反映了當時特殊的婚姻形態。這些稱謂詞反映了古代人民“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以男性為主導的封建家族大家庭中,女性的社會地位處於附屬從屬的狀態。
說文解字註
子之子曰孫。《爾雅·釋親》文也。子卑於父。孫更卑焉。故引申之義為孫順,為孫遁。字本皆作孫。經傳中作遜者皆非古也。至部(?孫至)下解曰:從至。至而復孫。孫遁也。字作孫不作遜。此許書無遜之證。《春秋經》:夫人孫於齊。公孫於齊。
《公羊傳》曰:孫猶孫也。內諱奔謂之孫。《谷梁傳》曰:孫之為言猶孫也。諱奔也。雲猶孫者,謂如孫之退然自處於眇小。詩公孫碩膚箋雲。孫讀當如公孫於齊之孫。孫之言孫遁也。周公孫遁。辟此成功之大美。書序。帝堯將孫於位。亦謂遜遁。此等字今皆俗改為遜。絕非古字古義。惟孫順字唐書作愻。見心部。而俗亦以遜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