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壹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妳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壹錢太守
東漢時,壹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壹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壹錢太守”。
4.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壹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壹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妳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壹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壹首詩:“古人雲:此水,壹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廉潔,社會永恒的價值追求。
“不受曰廉,不汙曰潔”。廉潔,作為壹種社會價值取向,始終引領著社會向前發展,形成壹種良性的追求。這種價值追求早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見屈原的《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隨後壹直沿用,直至今天。
在發展的過程中,它也由個人的修養發展到對官員的道德要求,進而到今天早已經成為壹種社會的價值取向,壹種社會的價值追求。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形成的是壹種具有約束力的道德準則,現在更是上升到壹個更高的層次——法律準則。
擴展資料廉潔,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
東漢著名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註釋說:“不受曰廉,不汙曰潔”,也就是說,不接受他人的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汙,就是廉潔。
廉是清廉,就是不貪取不應得的錢財;潔是潔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態度;清楚壹點的說,廉潔就是說我們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為,光明磊落的態度。
廉潔:不損公肥私;不貪汙。廉潔”壹詞,《辭源》上解釋為“公正,不貪汙”。
漢代王充《論衡》中有“案古纂畔之臣,希清白廉潔之人”之句。
《辭海》上解釋為“清廉,清白。”屈原《楚辭》中有“朕幼清以廉潔兮”之詩。王逸註釋為“不受曰廉,不汙曰潔”。東漢廬江太守羊續,為政清廉,自有高招。他把下屬行賄送給他的鮮魚,懸掛在大堂屋檐下,風吹日曬,幾天就幹了。
後來又有人送鮮魚給他。他指著幹魚對來客說:“妳還想讓我把魚掛起來嗎?”送魚的人只好悻悻而返。明代於謙十分欣賞羊續拒腐蝕永不沾的做法,特賦詩贊道:“喜勝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傳有懸魚。清風壹枕南窗臥,閑閱床頭幾卷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