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古代重師的故事是什麽?

古代重師的故事是什麽?

有關古代尊師重教的典故有《程門立雪》、《子貢尊師》、《陸佃千裏求師》、《魏照尊師》、《李世民教子尊師》、《張良拜師》等。

1、程門立雪

據《宋史·楊時傳》記載,楊時小時候聰明伶俐,人稱神童。他考中進士後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攻讀經書、寫作教學,後來拜著名理學家程頤為師。

北宋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壹天,楊時和學友遊酢,因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得正確答案,就壹起去程頤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行至半途,就下起雪來了。趕到程頤家時,適逢程頤坐在火爐旁閉目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

過了良久,程頤醒來,從窗口發現了站在風雪中的楊時和遊酢,他們渾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壹尺多厚,程頤急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到了程門理學的真諦,世稱“龜山先生”,被後人推崇為“程學正宗”。“程門立雪”的典故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影響久遠。

2、子貢尊師

相傳,孔子有七十二個有名的弟子,子貢便是其中之壹。子貢尊師的故事,也很感人。壹次,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擡高子貢。子貢聽說後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老師的圍墻高幾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壹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墻,壹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說老師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3、陸佃千裏求師

古時學校很少,求師困難,求名師更為不易。陸佃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決定到外地拜師求學。當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壹、著名文學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講學,便決心去拜師。為了拜師,他穿著草鞋,背著鋪蓋,長途跋涉,跑了千裏路程。壹天下午,來到壹條河邊,當時沒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頂在頭上涉水過河。

當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發,巨大的洪流將他卷走,幸好被壹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來。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王安石,當他跨進王安石的家門時,已精疲力竭了。王安石看到這位不遠千裏前來求學的有誌青年後,十分喜愛,決心把全部知識傳授給他。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導下,陸佃學習非常刻苦,博覽群書,知識面很是廣泛。

擴展資料

尊師重道,漢語成語,指尊敬師長,重視自己的教育事業。出自?範曄?《後漢書·孔僖傳》。

尊師重道,註重師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它從另壹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尊師重道是指尊敬師長,重視自己的教育事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重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國傳統上把學問知識分為“道”、“經”、“術”三個層次。“道”是最高的學問。“經”是對“道”的闡述。“術”是實踐“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學派都把“道”作為最大的學問,最終的追求目標。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中國政府決定從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從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和國教師法》,以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參考資料:

端木賜_百度百科、尊師重道_百度百科、陸佃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