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做為《論語》的第壹章,對古文略識之無的人都可以張口就來:“學而時習,不亦說乎……”。為什麽《學而》會成為《論語》的開篇之作呢?大部分學者認為是編者隨意選取的,並沒有過多的深意。但是我卻認為以《學而》為開始是非常恰當的,即使是編者的無心之舉,也是神來之筆。
陸宗達先生在他的《訓詁簡論》裏曾經對本章有過專門的論述。他根據《史記·孔子世家》中:“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斷定這壹章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詩、書和制定禮、樂,教育學生心情的。“學而時習之”是指“修訂詩、書、禮、樂”說的,“有朋自遠方來”是指“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說的,“人不知而不慍”是指不仕說的,孔子正是通過這三句話表明自己的境遇和心情。因為孔子壹生最重要的事業就是整理六經,其次就是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所以編者把這壹段話放在《論語》的篇首是有用意的。
對於陸宗達先生的論述,如果沒有足夠的材料支撐,斷定這壹章專指“定公五年”,大多數人會認為有些牽強,那麽我們拋開特定的背景單獨看壹下這三句話。
“學而時習之”,“時習”有人說是按時復習,有人說是時時復習,楊伯峻說,前說才是周秦古書的用法,後說是用後代的詞義解釋古書,不可取。《國語?魯語下》:“士朝而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意思是讀書人清早接受早課,白天講習所學知識,傍晚復習,夜晚反省自己有無過錯直到沒有什麽不滿意的地方,然後才休息。看來古人是早晨上課,白天討論,傍晚復習,夜裏反省,比起現在某些壹天八節課全是講授的“填鴨式”教育科學得多。有壹點和今天差不多,都是上晚自習。有壹點差很多,古人夜裏是默默反省,從前的大學生下晚自習後是開“臥談會”,男生討論女生,女生討論男生怎麽討論女生,現在的大學生晚上多數是男生打遊戲,女生看韓劇。
“有朋自遠方來”,“朋”,古人講“同門為朋,同誌為友”,有同學從遠方而來,難道妳們不高興嗎?高興是壹定的,不知道古人的高興如何表現,今人的高興表現為“接站”,主要表現為學長接學妹。“接個站、吃個飯、學校湖邊轉壹轉”壹般是同系師兄靠近師妹的“法寶”。孔子時代,能外出讀書的都是男性,估計沒有那麽多講,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喜悅應該是發自內心的。
“人不知而不慍”,“知”在《論語》裏面多數指“有沒有人推薦做官”,譬如《先進篇》還有:“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意思是“平時常說:‘沒有人舉薦我呀!’假如有人舉薦妳們,那麽(妳們)打算做些什麽事情呢?”孔子說過“學而優則仕”,學業有成就得做官,在孔子的時代,除了做官,讀書人沒有別的出路,但是孔子並不主張學完了就馬上做官,或者沒學完就想著做官。所以才會感嘆“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谷,黍、稷、菽、麥、稻等谷物總稱,在此意為俸祿,指做官拿俸祿。朱熹註此章:“為學之久而不求祿,如此之人不易得也。”十分明顯,孔子是在稱贊沒有功利目標的求學精神。這表明了孔子對弟子們的期望,透露出孔子育人的標準。現在的本科生到了大四,研究生到了研三,屁股早就坐不住冷板凳了,頻繁出入於各種招聘會,開始想飯轍了,真正能靜下心來做學問的讀書種子鳳毛麟角。估計現在的導師也會感嘆“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把這三句綜合起來看,就好像是學生入學,老師在開學典禮上發言,主要是講學習的快樂。
第壹樂是個人的快樂,妳們來到我的門下,聽我傳道,按時復習,樂在其中。第二樂是和同學在壹起,妳們不光自己學,還不斷有人慕名而來,成為妳們的同學,弦歌壹堂,豈不快哉? 第三樂是學習完了,沒機會做官,千萬別生氣,因為妳學習的目標,是成為君子,學習是為自己學妳有君子的快樂,內心的快樂,不也很好嗎?這幾句話,***同點是快樂。“說”即悅,是愉悅,“樂”是快樂,“不慍”也還是愉悅或快樂。
華中師範大學的校長李培根在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記憶》打動了無數學子的心,引領了壹段時間內校長畢業講話的方向,本人也被學生尊為“根叔”。其實,《學而》作為開學典禮的發言,講明了求知的快樂,甚至還有壹點“為學術而學術”的現代精神,作為《論語》的開篇,真是再好不過了。
本文對李零先生《喪家狗—我讀論語》多有參考。
?癸巳年冬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