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高壹語文教案怎麽寫

高壹語文教案怎麽寫

高壹語文教案怎麽寫5篇

雖然課堂只有四十五分鐘,但是老師所花費的時間可遠遠不止哦!老師要提前寫好教案,那麽高壹語文教案怎麽寫怎麽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壹語文教案怎麽寫,希望大家喜歡!

高壹語文教案怎麽寫篇1

自讀導言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

3、品味作者沈靜、綿密、抒情的語言。

(解說:史鐵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說,均貫穿壹點,就是“對生命的解讀”,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鐵生散文的代表作。閱讀本篇,可以說就是跟隨作者去閱讀生命。文章比較長。因而把握線索非常重要。文章對我們情感的沖擊,對我們心靈的敲打,都是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的。)

自讀程序

1、默誦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體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後兩部分要點。

明確:第壹部分,寫古園風景、我的思緒。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追思,對母親生命的理解。

2、讓學生深入思考,邊思邊讀,抽象概括貫穿全文的思路是什麽?

明確:全文的總體思路是:追尋,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尋,後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學生註意第壹部分中這樣幾句話,“我壹連幾小時……我為什麽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去窺看自己的心魂。”這實際是史鐵生在園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總體線索。也就是說,這就是史鐵生的“追尋”的“問題”,***三個:

第壹個,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束,是不是就壹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說,我該不該去死?

第二個,我為什麽要出生?

第三個,我應該怎樣活?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關於第三個問題。當作者對前兩個問題“想了好幾年”後終於想明白了,終於感悟到“死是壹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壹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感悟到“壹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壹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壹個事實”的時候,實際已經找到答案了,已經對那“生”與“死”這兩個問題釋然了,解答了。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為了什麽活下去?以什麽樣的精神狀態活下去?怎樣面對冷酷、殘忍、不公平的命運。

這個問題是貫穿全文的核心問題。如果師生找準了這個關鍵的核心問題,那麽,就等於找到了壹把解讀這篇佳作的“鑰匙”。可以說,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讓學生深入思考壹下,邊讀邊思考:既然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麽第壹部分那麽多風景描寫和第二部分寫母親是為什麽?

明確:非常概括地說,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度的“理解”。開始,史鐵生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著思考的深入,隨著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著年齡的增加,史鐵生終於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壹。

景物描寫,第壹,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壹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壹個安謐、沈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請看這壹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這不是寫出壹種永恒嗎?

自讀點撥

《我與地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於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並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生命的沈思首先是屬於他個人的心境內容。

在整篇散文中,這沈思大致是歷經了前後兩個階段。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史鐵生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漸漸地看清了個體生命中必然的事相:“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壹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壹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壹個事實。”這樣的結論便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的觀念:人生就是壹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於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余地。

接下來,史鐵生將視界稍稍越出自身的範圍,寫到來這園子裏的其他人,去看看別人都有什麽樣的命運和活法。先是寫到他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了倍的。

他在園子裏又遇到壹個漂亮但卻是弱智的少女(刪節部分),再壹次感受到“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就是壹個因苦難而有差別的世界,如果妳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變得非常絕望了。不幸的命運已經為妳規定了承受苦難的角色,那麽妳還能有什麽別的方式來度過妳的人生呢?或者說,妳還能有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嗎?很顯然,問題的關鍵就是在於那個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應該怎樣來看待自己的苦難。

史鐵生個人的問題其實已變成了眾生***同的問題——“壹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裏呢?”有論者從“平常心和非常心”的關系來看史鐵生的寫作,所謂“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內在的痛苦外化,把具體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壹切都扔給命運,然後再設法調整自我與命運的關系,力求達到壹種平衡”。這種在根本上認可了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卻不是看輕生命自身的殘酷和傷痛,而是把這生命的殘酷和傷痛從自我中抽離出來,去融入到壹個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這個“所在”就關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實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內心痛苦為基礎,將壹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間而不覺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顯生命之大”。這就是史鐵生在這篇散文中最後畫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靜靜坐在園子的壹角,在融會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融會了死生的時刻裏。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關於怎樣活著和怎樣達到自我救贖的困擾,也終於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滌凈,當投入到永無終結的生命之舞中時,對於個體苦難以及壹切不幸命運的自我超越就都變成了壹種必然。這樣壹種洋溢著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鐵生內心的希冀與不舍的探詢,也完成了他為文的寄托。為文與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壹體。整篇《我與地壇》都是那樣的和美親切。(參見陳思和先生相關文章)

自讀思考

1、說說作者史鐵生是沿著怎樣的思路,使自己的精神走出陰影、獲得超越的?

2、找到全本《我與地壇》,通讀全篇。抄寫第三部分的壹段文字(見下),背誦,並在寫作中仿寫。

“如果以壹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裏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麽,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壹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蕩著串串楊花;夏天是壹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壹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壹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壹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銹,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緒對應四季呢?晴天是臥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裏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秋天是從外面買壹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裏,慢慢回憶慢慢整理壹些發過黴的東西;冬天伴著火爐和書,壹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壹些並不發出的信。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壹幅畫,夏天是壹部長篇小說,秋天是壹首短歌或詩,冬天是壹群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幹凈的土地上的壹只孤零的煙鬥。”

高壹語文教案怎麽寫篇2

壹、教材分析

《過秦論》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壹篇課文,節選自賈誼的《新書》,原著分為上、中、下三篇,這裏選的是上篇。作者通過對秦王朝興起、強盛、衰亡過程的敘述,議論了秦王朝成敗的緣由,以借古諷今。

通過單元提示,我們知道,《史記》和《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歷史散文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進壹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其中《過秦論》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文,學習時,要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著重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註意掌握有關的文言文詞語和文言句式。

二、分析學生

我們的學生現在還延續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於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機械地做題,考試時全憑主觀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壹現狀,本課教學將著眼於文學與歷史相融合,借文釋史,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系,體會本課敘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

3、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多重排比、誇張、對偶、對比、同義疊句的運用,使文章顯得氣勢非凡,而又耐人尋味。

4、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諷今、實施仁政的意義。

設計依據:高壹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古代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壹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註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設計依據:從學生文言知識薄弱的現狀出發,與高考中文言知識比重比較大相結合,主要為學生閱讀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教學方法

1、提問討論法

2、講練結合法

3、範讀背誦法

六、教學程序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解讀3、4兩段的文意,詳細深入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在此基礎上掌握秦由盛而衰的原因,為準確理解本文主旨———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準備。

設計依據:《過秦論》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本文。

七、教具安排

用投影儀打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做到心中有數;用錄音範讀課文,使學生受到情景教育,從內心深處產生美感,激發學習興趣。

設計依據:體現教具的直觀性。

八、教學過程

1、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復習,以加深理解,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2、對3、4段的學習仍應結合本地區學生基礎較差的實際,著重從熟讀入手,落實字詞(尤其古文言教學更應如此),在此基礎上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在復習鞏固與總結過程中,註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和課文的完整性,切忌將文章講的支離破碎,影響其藝術美。

九、板書設計

―――――始強(內、外)

攻 ―――――日強(締交結盟)

―――――極盛(廢道焚書)

高壹語文教案怎麽寫篇3

教學目的

壹、積累壹定量的文言實詞、虛詞。了解壹些常見的文言句式。

二、體會作品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指導學生有意模仿,進行寫作。

三、指導學生學習文中對事物的分析方法,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安排

本課擬用三課時講授:

第壹課時,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分析作品;

第三課時,指導背誦,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設想

基於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的難度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鑒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

第壹課時

壹、導入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弱肉強食這壹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壹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壹世,壹場農民戰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壹切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壹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麽呢?

二、作者簡介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散文有戰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課文,提示學生註意朗讀節奏,依據朗讀節奏推知意群,進而理解詞句意義。

2.學生自讀課文。逐段讓學生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猜度詞義,並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3.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義基礎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學生朗讀節奏的錯誤,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容,檢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掌握。

4.指導學生在筆記上總結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壹、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現在我們壹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作品謀篇布局的特點。

二、分析文章構思精巧

提問:文章題目為過秦論,在文章中真正指責秦之過的文字有多少?作者為什麽這樣安排作品內容?

明確:只有全文最後壹句。

(第二問學生不易答出,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在文中設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果是什麽?

明確:秦國與九國實力比較,陳涉與九國賢士、謀臣比較。秦國實力不比九國聯合起來的實力大,但秦統壹了中國,陳涉的實力不能與九國君臣相提並論。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在學習現代文閱讀時講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結構安排的獨具匠心之處。

明確:秦的逐步強大秦統壹中國為鞏固政權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壹段敘秦之興,第二段敘秦之亡,這兩段的史料敘述占了絕大部分篇幅,作者卻絲毫沒有議論。但事實勝於雄辯,經過這兩段生動的記述,讀者對秦的盛世轉瞬即逝景況已深深印在腦中,對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內因導致已有認識,只是還未明確,此時作者將論點擺出,自然令讀者信服。所以金聖嘆說: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這足見文章構思精巧。

三、指導學生朗誦課文,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

主要側重在對感情、聲調、課文整體節奏方面的朗讀指導。

四、指導學生體會文章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

可提兩個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1.本文是壹篇論說文,但記敘多於議論,這樣安排內容是否得當,理由是什麽?

2.作者在寫作本文時,應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鑒?

第三課時

壹、結合課後練習第二題,指導背誦

指導學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了解後三段段與段間的關系,進而理清這三段的寫作思路,方便背誦。

註意語言特點、句式特點,準確背誦。

二、介紹《阿房宮賦》,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於品味兩文在辭采上的不同,更好地體會西漢散文的特點。

三、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完成課後練習

高壹語文教案怎麽寫篇4

壹、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誌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壹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並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臯、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二、教學重點

1、課文的思想內容

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三、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壹)、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高壹語文教案怎麽寫篇5

教學重點

1.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2.了解李白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苦悶和激憤之情

3.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教學難點

1.把握全詩由悲而歡而激憤而狂放的感情基調

2.鑒賞全詩。

教學過程

壹、導入

杜甫有壹首詩為《飲中八仙歌》,內容如下:

李白壹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提問:讀過詩後,妳能通過這四句詩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嗎?

明確:詩酒同李白結了不解之緣,李白自己曾說過“百年三萬六千日,壹日須傾三百杯,”“興酣落筆搖五嶽”。杜甫描寫李白的幾句詩,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詩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長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後,豪氣縱橫,狂放不羈,即使天子召見,也不是那麽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而是自豪地說:“臣是酒中仙!”而這首《將進酒》正是李白所作的壹首勸酒歌。

二、寫作背景介紹

本詩約作於天寶十壹載(752年)李白“賜金還山”之後。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壹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這首詩可能是三人飲酒宴上的祝酒辭。

三、分析鑒賞

提問:李白的詩歌風格壹向是豪邁不羈的',妳認為這首詩和他的壹貫風格有區別嗎?

明確:這首詩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於豪放之情。這首詩中詩人的感情變化極快。

(參見人教社《教師教學用書》152頁)

提問:妳能簡單總結壹下這首詩感情的起伏變化嗎?

明確:詩的開頭悲嘆人生短促,轉眼即是百年。接著因悲尋歡,想要痛飲壹場。然後轉入正題,聯系自己遭遇,借酒抒發憤世嫉俗之情。結尾變得狂放,要將這種種復雜的心緒統壹為“萬古愁”,壹同消除、忘卻。

四、寫作特點

提問:本詩妳讀來有何感覺?

明確:略

提問:以往我們學習的古詩多以七言為主,那麽這首詩有什麽特點呢?

明確: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參差錯落。且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節奏疾徐多變,奔放而流暢。

五、學生誦讀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