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含義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壹,每壹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壹定位置,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範疇。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
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立春,陰陽轉化,陰退陽升,生氣始發,萬物復蘇,新的壹個輪回從此開始了。
二、寓意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壹,與立夏、立秋、立冬壹樣,反映著壹年四季的更替,此外還意味著新的壹個輪回已開啟。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要拜祭春神、太歲、土地神等,敬天法祖,由此便衍化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壹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由來
炎帝發明太陽歷已被考古界證實。1972年河南伊川土門遺址出土了神農氏太陽歷陶缸。歷圖整體作雙踆烏載日,像壹個大圓裏面畫了五只眼睛。據史學家王大有先生考證,這個圖就代表了二十四節氣。壹幅簡單的圖畫就概括出復雜的節氣,祖先的聰明才智令人嘆服。
今天建築物前的裝飾物華表柱,在炎帝時代是觀天測地的壹種儀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時間、節氣,並以此觀測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這種“日晷”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並由此認識到“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如此看來,節氣的發明最少有6000年了。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制訂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訓》(西漢初年由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同編著)則完整地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天氣與物候的對應。
百度百科-立春
人民網-“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