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哪位唐朝詩人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

哪位唐朝詩人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

高適 盛唐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壹帶)。有《高常侍集》、《中興間氣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壹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臯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壹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壹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舊唐書·高□傳》說:“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而已。”

創作特點:邊塞詩多作於薊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間,系據親臨邊塞的實際生活體驗寫成。除七言歌行外,多采用長篇詠懷式的五言古詩,將個人的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誌向糅為壹體,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慷慨昂揚 岑參,其人資料缺乏,故很難從他本人身上得到有效信息。已故文史學者蔣逸雪先生認為“岑有高峻義,故連類相屬,名參商之參”(王驤:《痛悼蔣逸雪前輩》,《鎮江史誌通訊》1985年),這種說法值得商榷。我們可以通過類比來進行推斷,岑參以“參”為名,其前賢以此為名者——曾、曹,假定岑參取名是取效曾參的。筆者查到他曾祖文本、伯長清、父植,特別是兄岑況頗有文名。劉長卿寫過五絕《曲阿對月別岑況、徐說》,杜甫詩贊曰;“岑參兄弟皆好奇”。岑參幼年喪父,由兄教養長大30歲,應舉登進士第。與哥哥取名“況”(效法儒家荀況,或者“況”作“比況之況” 義)相聯系,岑參之“參”(效法儒家曾參,或者參有“比勘、驗證”義。《荀子》“參稽治亂通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