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特點:邊塞詩多作於薊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間,系據親臨邊塞的實際生活體驗寫成。除七言歌行外,多采用長篇詠懷式的五言古詩,將個人的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誌向糅為壹體,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慷慨昂揚 岑參,其人資料缺乏,故很難從他本人身上得到有效信息。已故文史學者蔣逸雪先生認為“岑有高峻義,故連類相屬,名參商之參”(王驤:《痛悼蔣逸雪前輩》,《鎮江史誌通訊》1985年),這種說法值得商榷。我們可以通過類比來進行推斷,岑參以“參”為名,其前賢以此為名者——曾、曹,假定岑參取名是取效曾參的。筆者查到他曾祖文本、伯長清、父植,特別是兄岑況頗有文名。劉長卿寫過五絕《曲阿對月別岑況、徐說》,杜甫詩贊曰;“岑參兄弟皆好奇”。岑參幼年喪父,由兄教養長大30歲,應舉登進士第。與哥哥取名“況”(效法儒家荀況,或者“況”作“比況之況” 義)相聯系,岑參之“參”(效法儒家曾參,或者參有“比勘、驗證”義。《荀子》“參稽治亂通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