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歸田錄賈玄文言文翻譯

歸田錄賈玄文言文翻譯

歸田錄賈玄文言文翻譯

1.翻譯文言文《歸田錄》太祖(宋太祖)時,郭進為西山巡檢,有告(誣告,告發)其(指郭進)陰通(私通,暗地裏)河東劉繼元,將(將要)有異誌(異心,指謀反)者(。

的人,指告發者),太祖大怒,以(以。

為由)其(指告發者)誣害(誣陷,陷害)忠臣(指郭進),命縛(綁)其人(指告發者)予(交給)進,使(讓)自處置(處理,安置)。

進得(省略代詞“者”指告發者)而不殺,謂曰:“爾能為我取繼元壹城壹寨,不止(不禁)贖(饒恕)爾死(動詞用作名詞,死罪),當(應當,還要)請當(動詞實用“使。

當”)爾壹官。”歲餘(這年末),其人誘其壹城來降。

進具其事送之於(通“於”)朝,請賞以官。太祖曰:“爾誣害我忠良,此才可贖(判決,賜)死(動詞用作名詞“死罪”)爾,賞不可得也!”命以其人(以此為由,吧這個人)還進,進復請(奏請)曰:“使臣失信,則不能用(使。

為用)人矣(虛詞,五實意))。”

太祖於(通“於”)是賞以(以。

為賞賜)壹官。

2.文言文《歸田錄.預浩父女》翻譯太守張墨谷說道:景德地區有個富商,總是囤積糧食卻不聚積錢,(這麽做)是(為了)防止(別人來)搶劫和偷盜。

康熙、雍正年間,(糧食)年年歉收,糧食的價格日益昂貴。(富商)緊閉倉庫不肯賣出升合的糧食,希望糧食價格再度增長。

鄉裏的人們都討厭這件事,但卻無可奈何。有壹個名叫玉面狐的歌妓,(對百姓們)說:“這件事很容易解決,(妳們)只要準備好錢等著就可以了。”

於是她自己到了富商家說:“我是鴇母的搖錢樹,鴇母反而虐待我,昨天與我爭吵,約我用千金自己贖身。我也厭倦了風塵,希望得到壹位忠厚長者來托付終身。

想來沒有比得上您的,您能夠出價千金,(那麽)我就壹生服侍您了。(我)聽說您不喜歡積聚金錢,那麽二千貫錢也足夠了。

昨天有壹個木商聽說了這件事,已經回天津去拿錢了。計算他到達的日期,應該在半個月之後。

我不願意跟隨這個庸俗的人。您如果能夠在十天內先下這件事,那麽(我就)受到您的大恩大德了。”

張富商原本就迷戀這個妓女,聽說這件事後很驚喜,急忙開倉賤賣糧食。糧倉已經打開,買的人蜂擁而來,(糧倉)就無法再次關上,(糧食)就被搶購壹空,(市場上的)米價大幅度下降了。

(糧倉的)糧食賣完的時候,妓女派人對富商謝罪說:“鴇母養我很久了,(我們先前)壹時生氣相互辱罵,導致有了這個約定。現在她後悔了要挽留我,在道義上不可以辜負她的心意。

過去所說的話姑且等到以後再說吧。”富商原來和她是私下約定,沒有媒人沒有憑證,沒有壹文媒金聘禮,竟然也沒有辦法奈何她。

這件事李露園也說過,應當不是虛假荒謬的。聽說這個妓女年紀剛剛十六七歲,就能夠辦成這件事,也算是女俠了!(轉)。

3.歸田錄裏的壹篇開頭是楊文公嘗戒其門人的譯文楊文公嘗戒其門人,為文宜避俗語。既而公因作表雲:“伏惟陛下德邁九皇。”門人鄭戩遽請於公曰:“未審何時得賣生菜?”於是公為之大笑而易之。

譯文:楊億曾經告誡他的學生,寫文章應該避免用俗套話。不久他寫表文說:“伏惟陛下德邁九皇。”他的學生鄭戩馬上開玩笑地討教說:“不知什麽時候能賣生菜?”於是楊億就大笑起來,改掉了這句套話。

“伏惟陛下德邁九皇”:壹般表文中的俗套。

“德邁九皇”與“得賣韭黃”諧音;所以他的學生用“得賣生菜”調侃他。

4.歸田錄翻譯原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於遠近,其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譯文:

錢惟演(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沒有什麽嗜好。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史書,睡者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謝絳(謝希深)曾經說:“和宋公垂壹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壹定帶上書,古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對謝絳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大概只有這樣才更能集中思想寫作罷了。”

5.《歸田錄》卷二的翻譯那個什麽錢思公的歸田錄卷二,原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於遠近,其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譯文:

錢思公雖然出身富貴之家,但是沒什麽嗜好。在西京洛陽曾經告訴僚屬,說這壹生只喜歡讀書,坐著的時候就讀經史,躺在床上就讀各種雜記,上廁所的時候就讀詞典、小令。大概從來沒有半刻離開書的時候。謝希深也說:“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當去廁所都夾著書,誦讀的聲音清脆,遠近都能聽到,也是如此的好學。”我於是告訴希深,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大概只有此等之處可以構思吧。”

6.歸田錄翻譯太祖時,郭進的官職是西山巡檢,有人密報說他暗地裏和河東劉繼元有交往,將來有可能造反.太祖聽後大怒,認為他是誣害忠良之人,下令將他綁起來交給郭進,讓郭進自己處置.郭進卻沒有殺他,對他說:"如果妳能幫我攻占河東劉繼元的壹城壹寨,我不但赦免妳的死罪,並且還能賞妳壹個官職."這年末,這個人過來將劉繼元的壹個城誘降過來了.郭進將他的這件事上報給了朝廷,請求給他壹官半職.太祖說:"他曾經誣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死罪,給他官職卻是不可能的."命令還是將這個人交給郭進.郭進再次進言:"如果皇上讓我失信於人,那我以後怎麽用人啊?"於是,太祖就給那人賞了壹個官職.。

7.歐陽修歸田錄翻譯錢思公雖然出身富貴之家,但是沒什麽嗜好。在西京洛陽曾經告訴僚屬,說這壹生只喜歡讀書,坐著的時候就讀經史,躺在床上就讀各種雜記,上廁所的時候就讀詞典、小令。大概從來沒有半刻離開書的時候。謝希深也說:“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當去廁所都夾著書,誦讀的聲音清脆,遠近都能聽到,也是如此的好學。”我於是告訴希深,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大概只有此等之處可以構思吧。”

原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於遠近,其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此文出自宋代·歐陽修《歸田錄》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歸田錄》是宋代歐陽修創作的傳記。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先後擔任過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等職。他是範仲淹“慶歷新政”的擁護者,並和尹洙、梅堯臣等人倡導詩文革新運動,堪稱北宋文壇的泰山北鬥。

歐陽修註意提攜後進,曾鞏、王安石、蘇舜欽、蘇軾父子等都出於他的門下。他在詩詞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作等身。歐詞格調清新,語言明麗。

宋太祖的時候,讓李漢超擔任關南巡檢,派他抵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只給了三千士兵而已。然而他轄地內的齊州交的賦稅最多,太祖就任命他為齊州防禦使,把壹個州的賦稅全部給了他,讓他用這個錢來養士兵。但是李漢超是壹名武人,所作所為很多都違法,時間長了,關南的百姓就跑到京城告狀,告李漢超借了老百姓的錢不還,還有就是搶奪老百姓的女孩子當妾。

宋太祖在便殿召見百姓,並賜給他們酒食,安慰他們,慢慢地問他們:“自從李漢超在關南,契丹進犯還有嗎?”百姓說:“沒有了。”宋太祖說:“從前契丹侵犯,邊將不能防禦,河北的老百姓每年遭搶劫俘虜,妳們那個時候能保全妳們的資財和婦女嗎?如今李漢超在妳們身上奪取的,和契丹比起來哪個多?”

宋太祖又問被搶了女兒的人說:“妳家幾個女兒,嫁給了什麽人?”老百姓就詳詳細細地回答。宋太祖說:“女兒所嫁的都是農夫呀。像李漢超這樣的人,(正)是我的寶貴的臣子,(他)是因為愛妳的女兒才娶了她,娶了之後壹定不會讓她流離失所。與其嫁給農夫,哪裏比得上嫁進李漢超家富貴呢?”於是老百姓都感到喜悅就離開了。

宋太祖派人告訴李漢超:“妳需要錢,為什麽不告訴我而要去老百姓那兒搶呢?”就賜給李漢超數百兩白銀,還說:“妳把錢還給老百姓,讓他們感激妳。”李漢超感激得流下了眼淚,發誓以死報效宋太祖。

8.歐陽修《歸田錄》中的梅聖俞妻善對的譯文,急我聽到世上的人常說:詩人顯達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難道果真是這樣的嗎?大概是因為世間所流傳下來的詩,大多是出於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負,卻又不能在當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愛放任恣縱於山頭水邊。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而他們內心郁結著的憂愁感慨憤激等情緒,感發寄托在怨恨諷刺的作品之中,傾訴著逐臣寡婦的的哀嘆,寫出了人們所難於言傳的感受。大概詩人越是困厄,寫出來的詩就越高妙。如此說來,那麽就不是寫詩能使人困厄,而應該是詩人遭遇困厄以後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聖俞,年輕時由於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茍且取悅於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聖俞請教。聖俞也把自己不得誌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於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誌,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聖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聖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並保存起來。

從那以後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壹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聖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