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以《弟子規》為主題寫作文

以《弟子規》為主題寫作文

1. 以《弟子規》為題寫壹篇1800字征文

最近讀了壹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壹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壹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 “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妳,妳都要盡妳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 “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麽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妳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壹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壹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們生活中做什麽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2. 寫壹篇關於《弟子規》的作文

弟子規讀後感

在我的童年的時候,原以為女兒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布。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壹回到家,馬上坐在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的叫:“給我來壹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壹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說: “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壹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後,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壞習慣更多,壹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來指點迷津,這就是聖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壹會兒就直叫他們名字。可學了《弟子規》裏有壹句:“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從此以後,我會有事無事的叫壹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傳統文化在如今這個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似乎顯得有些落伍,但近幾年掀起的這股學習傳統文化的浪潮,使我們這些喜歡趕時髦生活,在網絡時代、吃著洋快餐、穿著耐克的時代青年,開始反省自己:現代社會哪些才是最根本的東西?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壹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麽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壹個人、大到壹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麽他依靠什麽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壹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並不能為企業贏得眼前壹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於是壹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麽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壹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壹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壹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壹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壹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壹個人處世必定有壹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壹言壹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壹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壹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3. 以“弟子規與我”為{話題}寫壹篇600到1200字的征文

還說要孝順父母,同學還說搞不好豬都跑比我快,所以我們要心存感激,因為「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 希望我不會忘記弟子規,因為「長者先,幼者後」,因為弟子規會敎我們孝順父母。因為壹方面可以幫助別人,我在生活中有做到的事,外婆來到家裏,人家會感謝您,另外壹方面可以為自己增加福氣、孝經和論語可以了解古人的智慧結晶,就像至聖先師孔子老師告訴我們讀弟子規:「要時常做善事」,我覺得做善事,文言文,我搬了壹張椅子給外婆,並且讓外婆先坐椅子,外婆叫我坐下來我才坐,在壹年級時同學笑我跑步那麼慢像只豬、友愛兄弟姐妹。

老師說,家人都鼓勵我叫我多去練習就好,不要理別人的批評,寫了那麼多的書留給後代,他不但常常向人勸善,是壹舉數得的事,我回家哭著跟家人講。從那天以後我下課都去練習跑步,之後我發覺我的跑步愈來愈快,從那天起我跑步可以算的上全班前十名,雖然這樣我也不會驕傲。

4. 用弟子規的內容來寫的作文800字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許許多多。它讓我變得懂禮貌,學會禮讓;它使我懂得尊敬長輩,關心長輩;它使我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它使我懂得以理服人,不強詞奪理……不信,妳看……

讓座

夏天壹個炎熱的下午,我和媽媽坐公交車去東塔公園玩。

公交車上,人十分多。我和媽媽好不容易才擠進去找到了兩個位置。我慶幸自己運氣好。剛坐下沒多久,只見壹位孕婦阿姨滿臉大汗地挺著個大肚子艱難地上了車。忽然我腦子裏想到《弟子規》中說:“長者立,幼吾坐,長者坐,命乃坐”。阿姨比我年紀大,又挺著大肚子,肯定十分累。對,我應該讓個座。於是,我站起來對阿姨說:“阿姨,這個位置您坐吧!”說著我就坐到了媽媽那邊去了。阿姨見我如此客氣懂禮貌,連聲道謝。她剛想坐下,另壹位剛上車的阿姨眼疾腿快,“咯噔”坐了下來,把位置搶走了。孕婦阿姨看了那搶座位的阿姨壹眼,皺了皺眉頭,挪開了。我和媽媽見此情景,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請那孕婦阿姨坐下。

我真想不通:連小孩子懂得的道理,有的大人卻不懂。像這樣的大人們,真應該好好讀讀《弟子規》了。

關心

原本我對家人的身體總是不知道怎樣去關心,自從我讀了《弟子規》以後,可不壹樣了。《弟子規》裏說:“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這次,奶奶到我家來玩,沒想到她老人家感冒了。只見奶奶面色憔悴、無精打采、四肢無力,連吃飯的胃口都沒了。

這下我可忙了:端起杯子倒來了壹碗開水,學著媽媽平時給我吹涼開水的樣子,撅起小嘴吹了幾下,感覺不燙了,遞給奶奶喝,接著又送藥給奶奶吃。晚上,還給奶奶端熱水泡腳呢!

第二天,奶奶氣色好多了。從這以後,奶奶逢人便誇:“我的孫女可真會關心照顧老人。”

自理

以前,我洗澡時,就把脫下的衣服亂扔,衣服在我房間會滿天飛。

有壹次,媽媽正在為我找衣服。我脫了衣服、襪子就扔。這壹扔,把壹雙臭襪子扔到了媽媽的頭上。還有壹次,把換下來的短褲都扔到媽媽臉上了呢!

自從讀了《弟子規》後,我知道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的道理,我為以前的行為感到羞愧。從此,我每天都把脫下的衣服疊得整整齊齊的,還養成習慣呢!現在我連書籍也不例外。以前,我看完書後,桌上、地上、床上,到處都亂放,真是雜亂無章!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到過我房子的人都豎起大拇指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說理

中午,電話鈴響了,是媽媽的朋友約吃飯。媽媽說帶我壹起出去吃飯。我可高興了。壹切準備就緒,當我壹蹦壹跳地準備下樓時,媽媽叫住了我,說;“換上這件新衣服。”我壹個勁地搖頭,可媽媽就是不同意。還說今天出去當小客人,總要打扮得漂亮點。媽媽硬要我穿上這新衣服。怎麽辦?這時我腦子咕嚕壹轉,有了辦法。我說:“衣貴潔,勿貴華。”這時媽媽被我逗得啞口無言了。

以前,別人說我是小刺猬,見誰就刺誰,現在大家都說我是有愛心的小貓,見誰就舔誰。大家都誇我懂禮貌多了,懂事多了,自理能力強多了。這壹切都歸功於《弟子規》。《弟子規》伴我健康成長,它真是我的良師益友。

5. 以弟子規,謹篇,為話題800字演講稿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 《弟子規》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它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

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壹切言行中,要謹慎。

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著壹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著,父母到了家裏壹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幹壹些不值得壹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

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百善孝為先。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業後,覺得沒事,就想幫勞累了壹天的媽媽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的事。

我走進屋子裏,看到媽媽的毛巾臟了,我連忙拿起它向水池走去。我先打了壹盤幹凈的水,再加上壹些開水,照媽媽洗衣服的樣子,把毛巾放在水裏浸泡幾分鐘,再在水裏倒上壹點洗衣粉,用手使勁的搓,水裏立即起了許多小泡泡。

我搓了幾遍,又用清水洗了幾遍,然後才晾在衣架上。我心裏非常高興。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

在人的壹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壹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

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壹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壹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壹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弟子規所講述的每壹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今後,我壹定要將古人的教誨記在心裏,擁有“孝、悌、謹、信、愛、仁”這些好品德,做壹個有禮貌的小學生。

6. 寫《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的作文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壹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麽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

小到壹個人、大到壹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麽他依靠什麽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壹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

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壹言壹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壹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壹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

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壹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余力學文”組成了壹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壹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

“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

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壹讀,就仿佛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 *** 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註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註重細小。

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壹時之念想。“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

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

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若妳: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壹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壹句空口號。

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壹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

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麽多優秀的品德。

可是為什麽有報道: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

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麽壹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壹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壹回飯而幸免遇難。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註。

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壹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

就像大樹,只有根紮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壹個擁有謙虛恭。

7. 寫壹篇學習《弟子規》心得,以我與家長的故事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各位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今日的太平盛世,物質文化等生活不斷豐富,樂多數的為人父母卻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甚感疲憊。

往往壹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求進取,在吃穿上相互攀比,壹味追求新的時尚,迷戀與娛樂場所,交些無意之友,在社會上招惹是非。令父母大動肝火,搞得家庭不安等。

我認為多數源於父母整日忙於工作和家庭生活,而忽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所致。 因此我要將自己讀書感悟和見解全盤托出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通過讀《弟子規》使我深刻領悟其內涵和重要,此書全面系統地闡述做人、處事、交友、尊老、愛幼等道德行為規範。對當今建設文明和諧社會是百益而無害。

它能勝於法制強行,它能在人的心靈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約束,它能喚起人們的“仁愛”“慈悲”之心,從而能樹起人生的正確坐標,遠離是非避邪之路。 俗話講: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壞確實與家庭教育有關。

比如:孔融四歲能讓梨、黃香九歲為父暖被窩等。都是聖賢教育的結晶,然而,現代的壹些為人父母實在是忽視這方面的聖賢教育,肆意寵愛,嬌慣孩子。

出門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兒子吃這個吧!要那個吧!逛商場先讓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談自己孩子怎麽調皮怎麽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時大擺宴席,收合理。

致使孩子有壹種高傲唯我獨尊的感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種子。在處事交往中總是愛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能好好學,可以竭盡全力不惜壹切地達到孩子的所求欲望。

而忽視了 正確的聖賢教育遺棄了道德行為地約束,導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學校門後還為報答父母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走上違法之路,真是可悲可嘆! 為此,我建議做人父母的要重視和培養道孩子的品德素質,從《弟子規》學起。讓他們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育,令其 明辨是非,善惡,尊老愛幼。

自己要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好表率,引導和啟發孩子們的“孝心”、“愛心”和“感恩心”開拓孩子們的道德智慧,為他們傳授聖賢教育的典範。 總而言之我認為《弟子規》是聖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於家庭教育,並且還適用於各階層不同年齡人的學習和效仿。

是正規人生糾正錯誤的良方。從都應以《弟子規》為準則規範自身的言行舉止。

希望所有的為人父母依照《弟子規》教育好下壹代,讓古聖先賢的智慧在孩子們心中萌芽生根,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使所有的父母都能體會到聖賢教育帶給社會與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8. 以小品《壹句話的事》結合《弟子規》寫壹篇作文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壹書,最使難以忘懷並受到啟發的壹段是“父母呼 ;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 父母命 ; 須敬聽; 父母責 ; 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看到這裏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是妳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麽做人處事時,我會壹只耳朵聽,壹只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壹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麽的不懂事。從此以後,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壹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9. 問:以《弟子規?謹 》寫壹篇800字議論文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裏關系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

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最近壹個偶然機會,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茅塞頓開,平時裏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百事孝為先。

壹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壹種巧合;壹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古人雲:“至要莫如教子,至樂無如讀書”。

當我們在抱怨孩子的同時,要看自己的言行對孩子起到什麽樣的作用。有人說,養兒才知父母恩。

看來以身作則不是壹句空話,他隱含著很深的涵義,有些內容是不能拿言語來交流的,只能意會。有壹對夫婦,下班回家買來壹些新鮮水果,妻子為了討好兒子,把水果全部藏起來,等老人休息後,才偷偷拿出來,並告訴兒子,這些都是給妳的,誰都不給。

妳說這樣的教育方法能使兒子健康成長?現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壹個健康的體魄不行,還要有壹顆健康的心靈,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現在的人們總是說占便宜好,都不想吃虧,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誰又會想到,福禍兩相宜。

如果把壹件事情裏福禍用比例來說,可以說是各占壹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禍、先受累,那剩下來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盡是想享福,那剩下來的就是禍,就是累了;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裏都能找到答案。

物質條件只能滿足人們更大的欲望,不能使壹個人真正成熟、進步、懂事。“家貧出孝子”,比爾.蓋茨說過這樣壹句話:“給孩子留下能夠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但不能給他留下無法生存的包袱”,還有人這樣說:孩子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有何用?孩子沒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又有何用?物質財富總會有用盡的壹天,常言到:富不過三輩。

能讓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財富。兒孫自有兒孫福,隨他們自己去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如果能把這些問題想清楚,對每個任來說也是壹種釋懷。

尋求人生的歸宿,是很多偉人、聖賢的最大願望。在《弟子規》中,聖賢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我們這些後者有真正的福報,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我們將是莫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