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普通話考試說話《我知道的風俗》

普通話考試說話《我知道的風俗》

  篇壹我知道的風俗

 因為自己是壯族,所以也知道壹些壯族的風俗。壯族主食以大米、玉米為主。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肴。每逢節慶,喜歡做五色飯。五色飯是用紅蘭草、三月花、密蒙花、楓葉等可食用的植物,制出不同的顏色水汁浸染糯米,蒸出黑、紅、黃、紫、白五色飯,這種五色飯,色、香、味俱佳。吃五色飯是預祝五谷豐登的意思。婚俗:婚前戀愛自由,其方式有對歌、拋繡球、打木槽、趕歌圩等。喪葬:壹般行土葬,部分地區有“揀骨重葬”的習俗,即人死葬若幹年後將遺骨揀出,放入瓦甕內密封再葬。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三月三歌節和吃立節。牛魂節(又稱牛王節)很富特色,多在春耕後的壹天進行。這天各家都帶著壹籃五色糯米飯和壹束鮮草,至牛欄旁給牛吃。據說,因為耕牛在春耕中被人們呵叱、鞭打而失魂,這樣可以為牛拾魂,保牛平安,也是為了對牛壹年辛勤耕耘表示慰勞。有的地方,牛魂節這天讓牛休息。禮節與禁忌:壯族熱情好客,家裏來客,都以在豐盛的酒飯款待;給老人端茶、盛飯,都用雙手捧給;農歷正月初壹不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不吃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小孩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外人不得入內。

  篇二我知道的風俗

 我知道的風俗很多: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先來說說春節吧。春節是所有節日中規模最大,禮儀最隆重的節日,過春節又叫“過年”。即使是千裏之外的人,都會盡量趕回來跟家人團聚,過壹個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快樂年。過年時,小孩子那就更開心了,不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還可以拿到壓歲錢呢。有壹首兒歌我至今還記得: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心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劈劈啪啪真熱鬧。

 春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把屋裏屋外打掃得幹幹凈凈,整理得整整齊齊。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壹天,人們壹大早就起來,殺雞宰鵝包餃子,打年糕。還有呢,就是掛年畫、貼春聯。

 除夕晚飯,非常豐盛,壹家老小圍在壹起吃團年飯,好不熱鬧!吃完年夜飯,壹家人壹起放煙火,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壹片快樂祥和。

 再說說清明節,這是對先人表示追憶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人們為祖先掃墓,學校就會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去祭掃烈士墓。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壹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插艾葉、掛香囊也是端午節的風俗。只是現在雄黃酒已經很少見了。

 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真是壹件美事。每到中秋,家人團聚,仰望壹輪圓月,我不禁想起蘇東坡的詩句: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篇三我知道的風俗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過年了……除夕之夜,好熱鬧啊!人們忙得不亦樂乎,貼了對聯又掛年畫;劈裏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裏炒芝麻似的接連不斷;“啪啪啪”的焰火聲就像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會似的。它們穿過了大街小巷,穿過了高樓大廈,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晝,到處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景象。盼呀盼,重要把春節給盼到了。那麽春節有什麽習俗呢?趕緊去找壹找吧!“哇,好香啊!”我剛想走出去,卻被香味吸引了回來。壹瞧,原來是奶奶在煮餛飩,我趕緊跑進廚房,問道:“奶奶。今天我們為什麽要吃餛飩?”奶奶說:“在除夕夜10點的時候都要吃餛飩,就叫“餃子”(交子)。慶祝新舊交替,子時來臨!還有,就是餛飩和“餛囤”諧音。浴室五谷豐登!”哦,我知道了,找到了壹個習俗“吃餃子”!走出家門,我看見了壹條金龍在不斷翻滾,原來是舞龍大拜年呀!瞧,金色的巨龍在舞龍隊員手中不斷變換造型:滾龍、盤龍,龍身隨著龍頭起伏,搖頭擺尾漂亮極了!呵呵,這麽重要的習俗,怎麽能忘記?又找到壹個習俗“舞龍”。

 捏糖人兒是民間傳統的絕技,已很少見了。這玩意兒不僅好看好玩,玩完後還能吃,壹般小朋友見了都喜歡,因為平時見不到,壹旦見著了就不肯走了,不是纏著大人買就是跑回去要錢,實在沒有錢了就眼巴巴的圍在壹邊,手指含在嘴裏,盯著這糖人是怎麽變出來的。這時捏糖人的師傅用壹個小鏟取出壹點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迅速捏出要做的人物大體形態,然後放在塗有滑石粉的木模裏,再用力壹吹,稍過壹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出來了。晚上,原本寂靜的天空壹下子明亮熱鬧了起來。壹道道托尾巴的'火光沖上了天空,轟鳴的響聲中,壹朵朵絢麗、迷人的花兒盛開在夜幕中。四下裏鞭炮聲此起彼伏、龍騰虎躍,令人興奮。壹家人團聚在桌子旁吃著豐盛的晚餐。我們心中都蕩出壹份溫暖、甜美。在這紅紅火火的大年中,我們很開心的吃著、玩著、樂著。

  篇四我知道的風俗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裏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麽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壹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壹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壹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彜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彜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壹片,然後又集中到壹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壹直玩到天亮結束。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篇五我知道的風俗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壹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壹天是壹年的頭壹天,春季的頭壹天,正月的頭壹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壹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壹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壹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壹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壹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壹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歷十二月初壹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壹月初壹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壹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壹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壹度改用建醜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壹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歷,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歷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