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家故事
名人的故事總是充滿正能量,下面由我為大家精心收集的文學名家故事,供大家參考與借鑒~
文學名家故事:林清玄和時間賽跑
讀小學的時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愛我。我無法排除自己的憂傷,每天在學校的操場上壹圈壹圈地跑著,跑得累倒在地上,撲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續了很久,爸爸媽媽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們知道與其欺騙我說外祖母睡著了,還不如對我說實話: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
“什麽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我問。
“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妳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妳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妳壹樣小,現在再也不能回到妳這麽小的童年了。有壹天妳會長大,妳也會像外祖母壹樣老,有壹天妳度過了妳的所有時間,也會像外祖母壹樣永遠不能回來了。”爸爸說。
爸爸等於給我說了壹個謎,這個謎比“壹寸光陰壹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還讓我感到可怕,比“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更讓我有壹種說不出的滋味。
以後,我每天放學回家,在庭院裏看著太陽壹寸壹寸地沈進了山頭,就知道壹天真的過完了。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
我看到鳥兒飛到天空,它們飛得多快呀。明天它們再飛過同樣的路線,也永遠不是今天了。或許明天飛過這條路線的,不是老鳥,而是小鳥了。
時間過得飛快,使我的小心眼裏不只是著急,還有悲傷。有壹天我放學回家,看到太陽快落山了,就下決心說:“我要比太陽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裏喘氣的時候,看到太陽還露著半邊臉,我高興地跳起來。那壹天我跑贏了太陽。以後我常做這樣的遊戲,有時和太陽賽跑,有時和西北風比賽,有時壹個暑假的作業,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時我三年級,常把哥哥五年級的作業拿來做。每壹次比賽勝過時間,我就快樂得不知道怎麽形容。
後來的'二十年裏,我因此受益無窮。雖然我知道人永遠跑不過時間,但是可以比原來跑快壹步,如果加把勁,有時可以快好幾步。那幾步雖然很小很小,用途卻很大很大。
如果將來我有什麽要教給我的孩子,我會告訴他:假若妳壹直和時間賽跑,妳就可以成功。
文學名家故事:余華,我這樣走上文學道路余華自其處女作《十八歲出門遠行》發表後,便接二連三地以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註,他亦因此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余華簡介:浙江海鹽人,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父母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曾當過牙醫,後棄醫從文,進入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從此與創作結下不解之緣。余華曾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中文系合辦的研究生班深造,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和長篇小說《活著》,其作品已被翻譯成日、韓、英、法、意等十幾個國家的文字,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註,他亦因此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當作家最初有功利目的
談起自己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余華毫不回避當初的選擇有壹定的功利性。“畢業以後我幹牙醫,壹幹就是5年,壹點不誇張地說,這5年我拔了至少有1萬顆牙,每天7點就上班,幹8個小時,感覺自己就像籠子裏的鳥。有時我站在窗戶前,發現隔壁文化館裏的人成天在街上閑逛,我就問他們不用上班嗎?他們告訴我這就是工作,我當時就想:‘這工作好’。後來我問文化館裏的壹個朋友:‘怎麽樣才能進文化館工作?’他告訴我寫小說吧,我想我認的漢字也有五千多個了,做音樂、畫畫不行,寫小說大概行,於是我就開始寫小說了。”
開始寫小說的余華在文學道路上有些幸運,他的壹篇短篇小說被《北京文學》相中,請他到北京進行修改,這在余華當時所在的海鹽縣是件大事,用余華的話說:“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是我們縣第壹個上北京改稿子的人。回來後縣委宣傳部的人說我是個人才,不能讓我再幹牙醫了,幹什麽呢?進文化館吧,這壹下滿足了我的願望。”
沒有冠冕堂皇,卻是那麽的真實,這就是余華。余華說他到文化館第壹天上班時故意遲到了兩個小時,結果到單位壹看自己竟然還是第壹個上班的,於是他心裏第壹個念頭是:這個單位我來對了。此後他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到後來成了每個月只有領工資的時候才去單位,最後幹脆辭職,走上了職業作家的道路。
大概文人都有自嘲的特點,有時候還願意拉上壹些同行,余華在說完自己從事寫作的原因後又補充了壹段:“後來我發現我們這批人裏面和我壹樣的有不少,有壹次我和莫言、王朔幾個人去意大利,主辦方讓我們寫壹篇‘我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的文章,我才知道莫言是為掙錢買壹雙皮鞋,王朔則是為了換個工作,和我壹樣,誰也不比誰好多少。”
不過自嘲歸自嘲,但和每壹個成功的作家壹樣,余華對自己的文學創作是嚴肅的,“現在我寫作已經完全是因為熱愛,沒有壹點功利性。其實作家在從事寫作的時候,大部分人可能都會有功利的壹面在內,但當他真正進入到這個領域之後,功利性就會慢慢消失了。”
文學名家故事:賈平凹,人生幾多情從騎著自行車去郵局寄稿子,到30年推出100余部作品,到多次獲得國內國際重要文學獎項,多年來,賈平凹因小說成就大名聲,也因小說遭受大毀譽,但無疑已成為“壹字千金”的文壇領軍人物。
談親情:壹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作為父母,我們向兩個孩子說三句話。第壹句,是壹副老對聯:壹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做對國家有用的人,做對家庭有責任的人。好讀書能受用壹生,認真工作就壹輩子有飯吃。第二句話,仍是壹句老話:‘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幹正經事,可以愛小零錢,但必須有大胸懷。第三句話,還是老話:‘心系壹處’。在往後的歲月裏,要創造、培養、磨合、建設、維護、完善妳們自己的婚姻。”
在女兒的婚禮上,賈平凹用這樣三句話,寄望自己的女兒女婿。
賈平凹自稱“醜陋的漢人”,在我眼裏卻是個“鬼才”。從這三句話裏,也可以見到他對生活的態度和人生哲學。
在賈平凹的心目裏,壹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是父親。父親是個鄉村教師,愛朋友愛熱鬧愛主持別人的事情。父親對家裏人都嚴厲得很,尤其對作為長子的賈平凹非常嚴格。
“從上大學壹直到父親去世前,漫長的二十年中,只要我回去,哪怕明天早上要走了,父親前壹天晚上肯定要開壹個家庭會議,把媽媽弟弟妹妹都叫上,有時開到半夜壹兩點,跟孩子們講人情世故,講單位的事情怎麽好好幹,對人家長輩怎麽尊敬,做人應該怎樣善良寬容,怎樣要謙虛不要張狂等等,就是說這些事情。這些老話,今天說了明天可能還說,所以大家都在那兒打盹。最後才說,到時候了吧,晚了,壹點了,該睡了,大家才散了睡了。每次都這樣,長長短短幾個小時。”
父親的嚴厲,從某種意義上講,成就了賈平凹。對父親的敬畏,使賈平凹刻苦地走上了文學之路,以後更成了壹個文壇的領軍人物。父親日日夜夜跟他嘮叨的“做人要寬容、要善良、要謙虛、要好好幹事”,影響了他的壹生。在以後的日子,更成為了他的財富。
然而作為父親,面對女兒的任性和淘氣,賈平凹卻顯得有點束手無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