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昆蟲翅膀的作用

昆蟲翅膀的作用

昆蟲的翅膀能夠動作協調壹致,進行十分有效的飛行。

翅膀是鳥類和昆蟲飛行的器官。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壹有翅的動物。飛行使昆蟲在覓食、求偶、避敵和擴大分布範圍等方面都比陸地動物要技高壹籌,並成為昆蟲綱繁榮興旺的基礎。

昆蟲翅膀的來源與鳥類不同,鳥類的翅膀是由前肢轉變來的,而昆蟲的翅膀則是由向兩側擴展成的側背葉發展而來的。昆蟲的翅膀十分靈活,不用時還可以收折在身體背面。翅壹般為三角形,為了研究方便,將每個邊和角都給以壹定的名稱,並將翅面進行分區。

昆蟲用來飛翔的翅為膜質,翅面上有縱橫交錯的翅脈,翅脈實際上是翅面在氣管部位加厚形成的,它就像骨架壹樣對翅面起著支撐、加固的作用,還與飛行時翅的扭轉運動有關。有的昆蟲翅脈細密,如蜻蜓、蜉蝣、草蛉等。也有的翅脈稀少,如蠅類僅有幾根脈。每壹類昆蟲都各有其獨特的翅脈分布型式,叫脈相(或稱脈序)。

昆蟲翅的類型

壹般來講,昆蟲只有壹對翅比較發達;主要用來擔負飛行的任務。如鞘翅目、直翅目的昆蟲是由後翅負責飛行的,它們的前翅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骨化、加厚,可以對折起的後翅起保護作用。

甲蟲類的前翅骨化程度較高,看不到翅脈,形成了鞘翅;直翅目的蝗蟲、螽斯、蟋蟀等昆蟲前翅骨化程度較低,革質而半透明,翅脈仍明顯存在,稱為覆翅(復翅)。

蝽類的前翅僅基半部骨化,端半部仍為膜質,稱為半鞘翅。在其它壹些昆蟲中,前翅成為主要的飛行器官,後翅多變小或退化。雙翅目昆蟲(蠅、蚊等)和雄性蚧殼蟲的後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狀構造,在飛行中其平衡作用,稱為平衡棒。

不少昆蟲的翅仍然是膜質透明的,但翅面上有著不同的覆蓋物。例如,蝶與蛾的翅面上覆蓋有色彩斑斕的鱗片,故稱鱗翅;石蛾的翅上生有很多毛,稱為毛翅;薊馬的翅很狹小,而邊緣上有很多長毛,稱為纓翅。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