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壹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麽寫心得體會要註意的內容有什麽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

 我最近閱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談了壹百條建議,每壹條談壹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議《讓每壹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當前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為、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就此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給以學生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麽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裏我有幾點體會。

 壹、 如何建立師生友誼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他們去參觀旅行,跟他們壹起分享歡樂就行了,我認為這些看法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壹種庸俗的親昵關系,而這對教育是壹種危險的現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就需要壹定的知識儲備和情感交流。

 二、 平等、民主地與學生相處

 記得自己上學時,對老師必恭必敬,對老師說的話也是惟命是從,不敢有半點不敬和懷疑。可現在的學生卻不同,他們和老師有說有笑,有時,老師不對的地方他們敢當面挑刺,和老師說話也總以壹種同輩人的語氣,似乎老師在他們眼裏算不了什麽。壹開始有點接受不了學生的這種態度,但讀了此書,受到啟發:雖然學生是未成年人,認識問題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發揚民主卻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體現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在商量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教師在建立民主的氛圍中,需要特別註意對話的平等,這是所謂商量的意義所在。民主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識和基本追求,也是社會理性的重要標誌。

 三、 閱讀

 我們可以看出,在書中眾多的建議裏,不止壹次提到閱讀,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作者提到:“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妳應當記住,無論哪壹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因此,學生的第壹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壹番話,可以看出他對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四、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學好的發源地。

 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壹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壹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為的。反問壹下自己,妳去努力讓妳的學生喜歡妳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我們每壹位教師,能夠對待差生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有耐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生在妳的手下會越來越進步。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2

 作為壹名小學教師,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師與學生應該建立壹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自己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為、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麽樣的勞動,而是指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壹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系起來去考慮。他有壹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這壹條建議。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閱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鉆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煉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做。像他說的那些設計制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壹。可是,在我們的城市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

 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即使是實驗室,有多少學校能真正重視它的建設呢?

 建議第三十五條和第三十六條都是說培養學生記憶力的。

 記憶力,不管對於學生的學習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凡在學習上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無壹不是具有比較強的記憶力,那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呢?靠死記硬背能鍛煉出好的記憶力嗎?蘇氏在這兩條建議中做出也比較詳細的說明。在他的'文章裏,他特別反對“死記硬背”,他會這種記憶方法“甚至會造成幼稚病,簡直會把人變成傻瓜”。

 那麽他強調的是怎樣的壹種記憶方法呢?他說,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誌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麽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在這裏,他特別強調了有理解的記憶。也就是說,在記憶的過程中,不隨意記憶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記憶的東西就越牢固。

 怎樣才算是有理解的記憶,如何將記憶長久的保持下來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向老師們提出了壹個建議,也就是要確定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之間的合理比例。他說,假如我們把六年級學生需要記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麽學生就應當同時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幾倍的教材:3x。同時,這些不隨意識記的東西要和隨意識記的東西之間有壹定的聯系,雖然不壹定是最為直接的聯系,但也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由不隨意識記隨時能勾起隨意識記的內容。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隨意識記(比如閱讀的書籍)有助於使人的思想活躍起來。人的思想活動越積極,他的隨意記憶就越發達,他保持和再現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強。如果壹個人思考過的材料比教科書要記熟的材料多好幾倍,那麽再照教科書去識記(熟記)就會是死記硬背。

 在這裏,蘇氏提出了壹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壹個學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學習教科書的正課也就越容易。這種現象,想想也不難理解,壹個學生學會了各個知識間的聯系,他就會舉壹反三,從而在他自己的頭腦中建立起壹棵自己的“知識樹”,裏面即使有壹部分知識有了遺忘,他也會很快地從某壹根枝條出發,循著枝枝蔓蔓找到那壹個所需要的部分知識。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壹定要幫助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起知識的整體概念,讓他所掌握的知識如中藥鋪中那壹個個排放整齊而有序的藥匣子,如何需要哪種“藥材”,就會很快地抽取出來。要做到這壹點,就需要對每壹種知識所伸展的觸角都要有所了解,只有他的觸角伸得越長,他才會很快地找到。“學前期和小學學習期,是為牢固的記憶力打下基礎的最佳時期。應當註意的是,那些關於周圍世界的現象和規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讓兒童通過專門的背誦去掌握,而應當讓他們在直接觀察的過程中去掌握。”

 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壹桶水”與“壹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壹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素養。有句話說得好:“壹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壹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壹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壹把鑰匙開壹把鎖。學生們像壹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壹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