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冊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章
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對禮節能怎麽樣呢?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對音樂又能怎麽樣呢?”
2.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3.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喻:通曉,明白。)
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壹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①質:質樸。②文:文飾。③史:虛浮不實。④彬彬:相雜適中的樣子.
“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士不可不誌向遠大,意誌堅強,因為他肩負重大責任,路途漫長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責任嗎?直到身死才能結束,不是很漫長遙遠的嗎?”
7.子曰:“譬如為山,未成壹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壹簣,進,吾往也。”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壹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我所有的努力都廢棄了;譬如填平窪地,雖然只倒下壹筐,這時雖然只有壹筐,但我也在前進。”
(表示壹切外部條件、環境和機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創造、形成和抓住的,壹切都要通過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9.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壹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恕,漢語拼音為shù。這個恕字,雖然經過孔子用這兩句話來解釋,但他的含義很廣泛,壹切事情,凡是自己不願的事情,都不能夠推給他人。這裏包括言語行為都在其中的。)
10.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