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漸 是壹個怎麽樣的人?
方鴻漸是《圍城》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壹事無成。首先,他不學無術,懦弱無能,總是依附於別人。其次,在愛情婚姻方面,始終采取應付、逢場作戲的遊戲態度。但他終有壹顆愛國之心,為人正直,不獻媚,不肯投靠權貴,他自視頗高,品位不凡,憤世嫉俗,實際卻做不成什麼具體的工作,“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這正是許多小知識分子的***同命運。關鍵詞:方鴻漸;性格特點;懦弱無能;逢場作戲;憤世嫉俗;錢鐘書先生所著的長篇小說《圍城》不得不說是壹部標新立異、藝術特色鮮明的小說。書中描寫了當時社會上層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他們雖滿懷理想,然而在殘酷的社會現實面前卻過著精神空虛、靈魂猥瑣、蠅營狗茍的生活。小說以方鴻漸為主線,著力描寫他在愛情、事業、婚姻、家庭四個方面的生存困境。如果將主人公方鴻漸所有的人生經歷簡化壹下,不難看出,他總是不斷地沖出壹座圍城然後又陷入另壹座圍城。就這樣反反復復地出城再進城,然後再出城再進城……永無止境。這壹切並非他本人自己的選擇,他的壹切行為都是被動地逼上梁山,並不是自覺的行為。他處在壹種盲目的狀態。幾乎是受某種本能的支配,也可以說是命運的牽引,使他進出於各種城堡之間,但最終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都是他性格內在的缺陷所造成的,本文從多個方面來揭示方鴻漸的性格特征,從而深刻、全面地理解方鴻漸這個人物形象。壹、 不學無術、懦弱無能,總是依附於別人方鴻漸這個人,原是個太平凡的性格,從頭至尾,毫無特殊顯著之處,好不見好,可也找不出壹絲壹毫的壞處來,看來看去,只是個無用無能,既可憐卻又不足惜。他總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恰如錢鐘書先生在小說中所說的那樣“好比頭驢子,鼻子前面掛著壹個胡蘿蔔,它總是被眼前的胡蘿蔔引著向前走。”懦弱的方鴻漸不是如此,他雖然竭盡全力,卻不能擠進上層社會只能徘徊在“圍城”內外,總是依附於別人來改變自己的生活,自己卻無能為力。文章的壹開頭便點穿了說“它是個無用之人,學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學裏從社會系轉哲學系,最後又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但他卻非常幸運,在父親的堅持下和壹個同鄉女子定下婚約。雖然他對那女子缺乏認識,但對婚約略示反對後即表同意。幸而那女子不久就死去,而她的父親為了紀念獨生愛女,就將準備作為嫁妝的款項供他出洋深造。方鴻漸到了歐洲,四年中倒換了三個大學,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第四年春天看銀行裏只剩四百多磅,就計劃夏天回國。他無意去爭取學位,但自覺得需要購買個假頭銜來滿足父親及已故未婚妻的父親的期望,於是,他在愛爾蘭人的手中買了壹張所謂“克萊登”大學的假文憑。回國後,他嶽父為他學成歸國在報上登載了壹則啟事,使縣立中學的校長知道本縣出了壹位“方博士,”並直接導致了壹場大笑話,暴露了他淺薄、寡陋的本相。父親的老朋友本縣省立中學呂校長請方鴻漸向學生演講“西方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之影響及其檢討。”此時的方鴻漸才感覺到自己的才疏學淺,翻了三、五本歷史教科書,才湊滿壹千多字的演講稿,但辦事玩世不恭的方鴻漸卻忘帶了講演稿,面對臺下滿滿的男女學生,他大言,只有兩種西洋東西在整個中國社會裏長存不滅。壹件是鴉片,壹件是梅毒,鬧出了大笑話,縣裏人還盛傳方家留洋回來的兒子公開提倡抽煙狎妓,方鴻漸還因此成為大家茶余飯後的笑柄。使他無臉面繼續留在縣裏,於是,回上海寄居在嶽父家裏,過著資產階級闊少爺的慵懶生活,沒有能力,只得在嶽父的點金銀行裏掛名,但他行事自我得罪了他賴以生存的周氏夫婦,最後只能靠把他視為“情敵”趙辛楣的舉薦下南下“三閭”大學去教學。在“三閭”大學,他的懦弱無能更是表露無疑,也鬧出了壹系列的笑話——他竟然模仿名教授上課從來不點名的風度,表示學生來不來聽課,他滿不在乎。可是到頭來弄巧成拙,聽課者愈來愈少,逼得他趕忙收起名教授的架勢。為了掩蓋他的無知,他還發明了多寫板書以“殺死時間”的辦法,給了那些互相嫉妒、相互拆臺的“同事們”借題發揮的機會,多虧趙辛楣的關照,他才能在這種充滿爾虞我詐、結幫營私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然而,事事難料,趙辛楣因為汪太太的關系遠走重慶,使方鴻漸失去了趙辛楣這個靠山。並且趙因走之匆忙而將壹本“拉斯基”作的毛書《***產黨主義論》留給了方從而給校方找到了不續聘方的借口,導致方再次失業窮途末路。原本無意在內地結婚的方與孤苦無依的孫柔嘉頓時惺惺相惜,壹時無奈走到了壹起。回上海途中,也是因為在趙辛楣的勸說下,方才與孫柔嘉在香港結的婚,回上海後,又是因為趙辛楣的關系才使方鴻漸在上海華美新聞社工作,仿佛趙辛楣就是方的“拐杖”,只有依靠趙辛楣他才能在社會上生存,從來不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自己卻無法掌握,直到小說結束當他的婚姻破裂時,他還是憧憬著到重慶找他的“靠山”趙辛楣開始他的新生活。作家還通過周圍人物對他的評價,來強調和渲染方鴻漸的這壹性格。他的好朋友趙辛楣在即將結束赴三閭大學的艱辛旅程時當著他的面說:“妳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他的妻子說他:“總喜歡自作聰明,結果無不弄巧成拙。”孫柔嘉的姑媽陸太太對他說:“能力和資格坦白的瞧不起,”並說他:“本領沒有,脾氣倒很大。”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認定他:只是個各國遊蕩的‘遊學生’。教授劉東方夫婦認為他:本領太糟,人還伶俐。就連老夫婦聽說兒子賺的錢沒有媳婦多時,這才覺悟到“這種丈夫還能振作乾綱麽?兒子坍盡了天下丈夫的臺,”於是方遁翁長嘆道:“兒子沒出息,讓他去吧!”如此等等。這些人物都從自己的角度揭示方鴻漸的懦弱無能的性格特征。二、 在愛情婚姻方面,始終采取應付,逢場作戲的遊戲態度《圍城》中寫了方鴻漸愛情婚姻方面的比重大,頗具離奇色彩,其中對於“婚姻城堡”的理解也頗有見地,耐人尋味。方鴻漸出身於封建鄉紳家庭,身上帶有不少紈絝子弟的劣性——對待愛情逢場作戲,見異思遷,缺乏定型。加之,受西洋文化的不良影響,在愛情婚姻方面表現得特別隨意,他先後同四個女性發生過感情糾葛。但最終都如壹場遊戲,草草結束。(壹)、同“鮑小姐”的壹夜之歡在回國的郵船上,他被同船的鮑小姐所引誘,鮑小姐著裝暴露、性感,因此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非壹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這樣壹位風流、追求時尚的女子,方鴻漸心裏很清楚鮑小姐並非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女子,“他只覺得自己要鮑小姐,並不愛她。”只是出於自己的壹時沖動,或者說是本能的需要,“不愛她”卻和她發生了說不清的關系。他自己被鮑小姐玩弄,反而自鳴得意。待到明白,他又安慰自己“並沒吃虧,也許還占了便宜。” 方鴻漸自作聰明的解釋,恰恰暴露了自己內心的齷齪。(二)、同蘇文紈似是而非的戀愛方鴻漸認為蘇文紈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頭腦,有身份,和她壹起上戲院、飯館並不失自己的面子。”當他自知被鮑小姐拋棄後壹時找不到合適的對象,就拿蘇小姐聊以自慰。但方鴻漸認為他和蘇文紈不可能在壹起,“自信對他的情誼到此為止,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的距離怎麽近,拉得怎麽長,終合不攏壹體。”他不願意在和蘇小姐見面,但住在上海嶽父家覺得生活太無聊,“現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於是抱著“先要圖眼前的舒服”的心理,又主動地去看蘇小姐。在蘇家他認識了趙辛楣,他從小和蘇文紈青梅竹馬,從小就喜歡蘇文紈,長大了自然成了她忠實的追求者。蘇文紈為人居高自傲“喜歡趙、方二人鬥法比武搶自己。”方鴻漸自知辛楣把他當情敵,也不跟辛楣解釋,使自己卷入“三角”戀愛的旋渦中。因此趙辛楣對他很不友善,有壹次惡欹意把他灌醉,讓他在眾人面前出醜。為了能自己獨霸蘇小姐,趙辛楣暗中破壞,讓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聘了方,好教蘇小姐跟鴻漸疏遠。從而致使方從此惡夢連連,所以說方鴻漸悲劇的命運也跟他咎由自取是離不開的。(三)同“唐曉芙”的真摯愛情方鴻漸百無聊賴之余去找蘇文紈,在蘇府邂逅了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她清純的外表,活潑的性格深深吸引了方鴻漸,方鴻漸對這個“摩登文明社會裏那樁罕物——壹個真正的女孩子”壹見鐘情,在以後的交往中,兩人更是彼此欣賞,迅速投入熱戀之中,這也是方鴻漸在全書中唯壹過的壹段舒心的日子。在唐小姐應允了方鴻漸***進晚餐的邀請後,“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米粉的線條,沒有粘性,拉不長。他的快樂從睡夢裏冒出來,使他醒了四五次,每次醒來就像唐曉芙的臉在自己的眼前,聲音就在自己的耳朵裏。他把今天和她的談話壹字壹句、壹舉壹動都將心慰貼著,迷迷糊糊的睡去,壹會又驚醒,覺得這快樂給睡埋沒了,忍住不睡,重新溫壹遍白天的景象”這是何等癡情和喜悅啊。可惜,他卻壹直鼓不起勇氣和蘇小姐分手,而蘇小姐日夕期待著他向自己求婚。待他最後攤牌的以太遲,盛怒的蘇小姐惡意對表妹說鴻漸是個騙子和惡棍。他去看唐曉芙時她還為這消息生氣,他默默聽著她的責罵和譏諷,沒有辯白,也沒有盡全力去補救過失,壹段美好的戀情終因自己缺乏堅持到底的勇氣而告終,只能成為他和唐小姐心中壹生也撫不平的傷痛。(四)同“孫柔嘉”毫無愛情基礎的婚姻方鴻漸愛得是唐曉芙那樣的清純女子,而孫柔嘉恰恰不屬於這種類型。她是壹個長相極其平凡的女子,沒什麽興趣,但卻有自己的主張。他初遇方鴻漸,正是他戀愛失敗,事業不順,心裏最空虛的時候,它正如趙辛楣說,像壹條大魚,很有心計很有耐心的張開大口,等待方落入自己的口袋中。方鴻漸在爾虞我詐的三閭大學裏更感疲憊,沒精神對付,所以面對李梅亭、陸子瀟的冷嘲熱諷,才堅定了與孫柔嘉“聯盟”的決心,孫柔嘉才如願以償地俘獲了方鴻漸,但也表明他們的婚姻缺少堅實的基礎。但訂婚壹個月,孫柔嘉並不像表面看到的,是那樣柔弱的女孩兒,它不僅很有主張,而且堅持用自己的主張去影響別人,他內心深處的占有欲極強,她視丈夫為自己的私產,壹結婚就要對方時時守著自己,不能再有自己的世界。她曾多次追問方鴻漸在她之前和蘇文紈、唐曉芙的關系,雖聲言自己不會吃這種陳年老醋,但方鴻漸從他的臉色上還是慶幸自己隱匿了壹大部分。如果說上述是倆人婚姻破裂的導火索,那麽作為壹家之主的方鴻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方鴻漸重回上海的生活可以用“內外交困”來形容。壹方面,上海已經淪陷,方鴻漸們已經成了亡國奴,生活在孤島般的租界,靠趙辛楣的關系才在報館找到了個資料員的差事,感覺如在牢籠。父母壹家也從老家逃到上海,家境大不如前,而鄉間土紳士的脾氣依舊。加在孫柔嘉和自己家人中間,他不僅為難,而且還自覺有失臉面,而不是積極地盡全力改善兩者之間的關系。另壹方面,在家裏,孫柔嘉工作比他好,掙錢比他多,說話自然比他更有底氣。無端地冒出個孫柔嘉的姑母,他更是個專制癮的人物,在洋人開辦的廠裏當人事科長,習慣了假洋鬼子對自己同胞的頤指氣使;自幼寵愛柔嘉,這次又替孫柔嘉買了套嫁妝,自然更覺得有權幹涉孫柔嘉和方鴻漸的家事。姑太太認為侄女兒配錯了人,對鴻漸的能力和資格坦白地瞧不起。這種力量合在壹起,使方鴻漸深深地感到環境的壓力,感到自己生存狀況的惡化。他曾嘲弄的對孫柔嘉說:“哎,向我這個倒黴人,倒應該養條狗。親戚瞧不起,朋友沒有,太太-呃-太太容易生氣不理人,有條狗對我搖搖尾巴,覺得這世界上還有件東西比我低,要討我的好。”偏偏他是個不太願意受委屈的人。反抗大環境沒有能力,也找不到明確的對象。孫柔嘉就成了感受中壓迫他的環境的最近切的代表,自然也成了他反抗和發泄的對象。他視孫柔嘉為“圍城”,並決計從這壹“圍城”中沖出去,壹段無愛情的婚姻就在數次的爭吵中徹底結束了。三、 方鴻漸為人正直,不獻媚,不肯投靠權貴方鴻漸完全不同於“文博士”這類沾染了洋奴惡習的市儈小人,在“腐臭”的社會環境中喪盡了做人的良心和尊嚴。(壹)對“愛情至高無上”的純真態度蘇文紈是國民黨高級官僚政務院參事蘇鴻業的女公子,又是法國裏昂大學的文學博士,有才、有貌、又有權勢。可是,方鴻漸卻不買他的帳,在方鴻漸的眼裏,蘇小姐身為政務院參事的父親,並非為蘇小姐身家錦上添花,而是蘇小姐的可愛中摻雜著渣滓。方鴻漸最鄙薄“許多人談婚姻,語氣仿佛是同性戀愛,不是看重女孩子本人,是羨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她不屑也不齒“沒骨氣地靠了裙帶得意。”所以,他只認為蘇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頭腦、有身份。”但他認定他和她的情誼有限。方鴻漸這壹思想反映在她的另壹樁親事上。他的嶽父曾為他介紹花旗洋行買辦張先生的女兒。他認為張先生是“俗物”——嘴裏鑲著金牙,喜歡中國話裏夾著無謂的英文字,還喜歡把自己的收藏展示給別人看,顯示自己多麽的闊綽,對張先生的女兒信奉“丈夫是女人的職業,沒有丈夫就等於失業,所以該牢牢捧住這飯碗”的“我妳他”小姐很瞧不起。從這壹側面反映出方鴻漸追求“純真的愛情”,不願把自己的婚姻當作升官求職的砝碼。(二)不願和“三閭”大學裏的那些卑鄙小人同流合汙方鴻漸為人正直,再看“三閭”大學的那些教授和副教授們,個個帶著偽善的面具,但內心卻齷齪無比。譬如說,作品中寫的十分成功的假道學李梅亭的形象,就是如此。他不學無術,卻靠私人關系當上了三閭大學的教授,他處處更板起壹副假道學的的面孔:為了“嚴於男女之防”規定“未結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學生的導師,”導師要和學生同桌吃飯等等清規戒律,但背後他的壹切作為又證明它是壹個徹頭徹尾、徹裏徹外的兩面派、偽君子,真可謂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其實,給本省督軍府當過秘書,像壹切官僚、強盜、賭棍、投機商人壹樣”相信命運,並保留著“前清習氣”的“老派名士”汪處厚的靈魂卑瑣,以及那個拿著國民黨行政院、外交部的虛假招牌,招搖撞騙,並慣於搬弄是非的陸子瀟;以及巴兒狗式的向主人搖尾乞憐的副教授顧爾謙,江湖騙子韓子愈等等,本質上都是沒有差別的,盡管他們的表現形式極不相同。甚至連校長“老科學家”高松年在內,也不例外,他雖然老,但假使壹個犯校規的女學生長得非常漂亮,高校長只要她向自己求情認錯,“也許會不盡於教育精神地從寬處分。”“證明著科學家並不老,”他很懂得“從前大學之道在治國平天下,現在治國平天下在大學之道,並且是條坦道大道,”所以實際上他把辦大學看作是進身的壹個階梯,其靈魂壹樣卑瑣。方鴻漸對他們坦白的瞧不起,又不懂得掩飾,只把它掛在臉上,惹得大家討厭,加之自己又沒有靠山,最後只落得個解聘的下場。(三)他憤世嫉俗,不滿國統區的黑暗現狀他痛罵“貪官汙吏,納賄幾千萬,而絕不肯偷人家的錢袋。”對國民黨官僚政客,他似乎“不***戴天,”他說:“王爾愷那樣熱衷做官的人”不會做詩,是“文理不通的無聊政客,”自己“不向他謀差事,沒有恭維歪詩的義務。”又以為做官的人送禮給人,那禮物“不用說是旁人身上剝削下來的了。”他以自己在德國所見所聞,抨擊三閭大學所作的導師有責任隨時隨地“向當局匯報學生思想”的規定,說:“納粹黨教育制度也沒有這樣利害,這算牛津、劍橋的導師制麽?”趙辛楣離校去重慶時,留下壹些書籍由他保管。不巧其中有壹本《***產主義論》,方鴻漸因此被認為思想有問題而被解聘了。他回到上海,任職於華美新聞社。因為新聞社言論激烈,受到租界當局的警告,又由於敵偽企圖收買報社,總編輯王先生憤而辭職。方鴻漸不顧妻子孫柔嘉的反對也跟著辭職了,又不願在他妻子的姑母在紗廠為他謀壹工作。他當著妻子的面,直截了當地聲稱:即使是“討飯也不要向他討,她養了Bobby跟妳孫柔嘉兩條走狗還不夠麽?”理直氣壯的表示“資本家走狗的走狗是不做的。”他寧願失業,餓肚子。在緊要關頭,方鴻漸保持了壹點民族氣節,充分體現這個比較正值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沒有喪失起碼的愛國心。不幸的是方鴻漸身上這壹點有價值的東西恰恰是造成他悲劇命運的內在根據。他處於抗戰時期的國統區和成了孤島的上海。這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他置身於“圍城”之中,求生無門,出現在他面前的卻是暗淡無光的前途。總之,方鴻漸有愛國心,比較正直,不肯投靠權貴,在緊要關頭也表現出自己的民族氣節。但它缺乏生活理想,遠離革命力量,身上帶有許多明顯的缺陷。他不滿舊中國的社會現實,可是往往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他沒有本事,而又喜歡賣弄聰明,經常弄巧成拙。他沖不出生活的“圍城”,到處碰壁,可是有時卻用精神勝利的辦法來自自我陶醉。作者對他身上的種種缺陷進行無情的解剖,同時對他的悲劇命運也寄予壹定的同情。作品通過這壹可笑而又可憫的上層知識分子的復雜性格及其坎坷的生活經歷的描寫,讓我們看到舊中國病態社會的某個側面。